在云冈石窟的夜色里,八千八百年的骨笛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佛铃合奏,空灵的天籁之音响彻云霄,神话中的飞天“复活” ,舞姿婀娜……近日,首档实景文博谈话节目《博物奇妙夜》在爱奇艺上全网独播,豆瓣上收获了9 . 1分的良好口碑。网友纷纷表示,云冈石窟篇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篇让大家穿越时空感知到了文物的性格与历史的厚重,收获满满,对接下来的走进故宫以及观复博物馆相当期待。
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相关文化类节目“扎堆”呈现的同时,也凭借其扎实的内容和创新形式而备受青睐。笔者在观看了两期《博物奇妙夜》后,发现其好评如潮的背后亦离不开内容和形式上的深耕。内容上,除文物展示外,嘉宾还畅谈文明脉络、展示精彩技艺、探索民族精神,改变了以往单一视角切入,而以多元视角去审视,从文物这一个点,延展至更多与其相关的信息,而现场的音乐、舞蹈、礼仪等跨界展示,也为观众带来更为生动的文化体验;形式上,“夜访”历史遗迹与博物馆,平添独特氛围与神秘感,嘉宾围坐一起,以聊天的形式呈现,嘉宾不刻意,观众看起来也轻松舒服。这些正是该节目在其官方微博表示的“有质感的文化、有滋味的风土、有好奇心的灵魂,带给人们不同以往的文化节目体验”初衷的最好体现。
无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G 20峰会文艺晚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传统文化展示出的魅力让人神往,在那种宏大气场与热烈氛围中,我们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和自豪;而当我们的视线聚焦电视机抑或网络上的文化类节目时,又会被其中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细腻阐释与多元解读所吸引。由此不难发现,传统文化的弘扬,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宏大视野必不可少,润物无声的渗透浸润也不可或缺。后者也正是当前文化类节目制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关注点。
近年来, 《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 《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通过对诗词、文物的深入解读,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到它们的历史语境与前世今生。甚至有的节目将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并制作成长图,发布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上,作为资料供更多人学习参考。文化类节目已不再是枯燥的简单知识灌输,而是以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配以“不乏味,有格调” ,谈笑间传统文化与人们的心贴得更紧了,诚如网友所说,像一股又一股精神小清流,从斑驳历史的长河蔓延到国人精神文化的骨髓里去,人们对传统文化自觉形成了高度的价值认同。
自觉的结果就是付诸实践。笔者注意到,某旅游网站上显示,目前国内“博物馆”旅游线路已达近千条。北京、西安、南京三地的博物馆凭借历史和人文方面的显著优势最为热门,参观人数屡创新高,更不用说最近大热的“故宫跑” ,美术馆外排长队了,可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在取得初步成效。而笔者也相信,“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观众比例会越来越少,而与文物进行“心灵沟通” ,与藏品进行“历史对话”的游客会越来越多,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正在成为人们的内在精神追求。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强调要塑造民族的文化自信。一位文化学者曾表示,所谓的文化自信,是由你对文化了解的多寡决定,你了解得越深,就越自信。当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越来越强,对文化类节目的期待也就越来高。如何找到更好地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对于文化类节目来说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重新回到现代人的视野,需要借助现代化的表现方式。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传播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新媒体也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新时代,传统文化正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展示出其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