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今年开展的第二次增殖放流活动,早在5月初1000万余尾的大黄鱼已经投放到海洋里了,当前正值休渔期,是海洋休养生息、鱼类繁殖的最佳时机。”
近日,在海门东灶港2万吨级通用码头附近,海门生态环境局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与辖区内2家参与生态损害劳务代偿的企业及志愿者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活动现场,部门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在专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将直径约5毫米的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连成一串,放入网笼孵化器内,最终苗种以抛锚浮挂的方式沉入大海进行孵化,180万粒曼氏无针乌贼被投放到通州湾三夹沙与海门蛎岈山特别保护区水域之间。“此时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可为放流苗种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苗种放流成活率,确保放流效果。”海门港新区生态办工作人员介绍道。这种以“鱼”治水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模式,也让海门走出了一条特色的保护与发展之路。
近年来,海门生态环境局联合海门港新区以实施增殖放流作为生态治水及渔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抓手,先后实施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监管基地挡浪堤工程海洋生态补偿项目,增殖放流大黄鱼鱼苗约3200万尾、近江牡蛎活体约180万个,促进蛎岈山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监管海域海水水质整体持续向好,全年近岸海域优良比例达100%,连续三年排名南通第一,水环境管理成效进一步巩固。
海门生态环境局将联合各区镇,结合属地特色,积极探索“补种复绿”“护林护鸟”等新方式开展替代修复,真正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效写在东洲大地之上,以“有价赔偿”护“无价生态”,为美丽海门建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