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看过三星堆青铜器 更想知道怎么修 文物修复师手把手带居民“修文物”

  记者 简工博

  “原来博物馆里挂着的古画是这样保存的,不容易不容易!”浦东新区花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一间教室里,多位社区居民和学生围坐一起,将一张薄如蝉翼的仿古版画轻轻地压到涂满粘贴剂的衬纸上,铺平、刷紧,再朝金箔纸上固定……旁边指导的专业人士,是来自上海博物馆的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人。

  昨天开幕的第三届“非遗点亮生活”——上海博物馆非遗进社区花木专场活动暨2024年花木街道“非遗民俗体验周”系列活动上,周边的社区居民和学生不仅可以从“上博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上的92组展品了解上博9项文物修复保护相关非遗技艺,还能在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体验当一次“文物修复师”。

  文博热席卷全国,越来越多观众不仅希望看到文物展出,也对文物背后的考古发掘和修复保护产生兴趣。6月底即将再次与观众见面的上博东馆里,观众将看到工作人员现场修复文物的场景,未来还有沉浸式体验。

  14时30分,体验活动开始,修复团队先向居民们普及了古画装裱修复的相关知识,随后,每位居民拿起手边一张手掌大小的仿古版画,尝试将其装到铺满金箔的纸板上。不少参与者是首次接触这项技艺,有人粘贴剂抹不平,有人纸面始终刷不平。有参与者感叹,“看博物馆里挂出来的古画平平整整、细节清晰,原来背后这么复杂”。

  事实上,居民体验的只是这项技艺中“托”画芯这一个环节,完整的技艺还包括洗、揭、补、镶、覆等多道工序,面对的古画尺寸和保存状况也大不相同。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非遗项目“古代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黄瑛学习的这项技艺来自家传,如今从事这项工作已四十余年,“打基本功3年,然后接手做新画,10年后才能接触旧画。”黄瑛说,古书画装裱修复就像医生问诊,要先判断它们的情况,再制定修复办法,“修复前就得有完整方案。”

  博物馆为何坚持这样的传统技艺?黄瑛介绍,如今机器装裱多用胶水直接压成,不能再揭开反复装裱修复,“古人说‘纸寿千年’,是需要手工呵护的”。

  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体验在一墙之隔同步进行。通过手边大克鼎不同颜色的模型,上海博物馆馆员沈依嘉向居民介绍了这件镇馆之宝如何逐渐成为今日的形象,鼓励居民调配颜色,“涂出你自己心中的大克鼎”。

  不少居民此前看过上博东馆举办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看了这些神奇的青铜器,更想知道它们从发掘到展示经历了什么”。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非遗项目“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第三代传人张珮琛表示,让这项技艺走进社区,是希望更多人了解古代青铜器,知道如何鉴赏。

  “文物修复和相关的非遗技艺是上海博物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举办过很多非遗相关活动,走进社区、企业、学校,就是为了让市民更多了解上海博物馆的非遗传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介绍,金石传拓、古代漆器修复、古锦囊匣制作三项技艺去年入选上海市非遗项目名录,目前上博有9项上海市非遗项目,其中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在公示中。此次活动中,上博9项非遗项目将全部与社区居民“亲密接触”。

  “上博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上,居民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一堆碎瓷片如何被修复成一件精美的展陈文物。“观众到博物馆参观,看到的是文物修复之后的结果。通过背后修复过程的展示,可以让观众了解更多。”陈杰表示,6月底上博东馆将开放80%区域,特设一个开放式体验区,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文物修复。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9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