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AI测报+人机巡查!肥东构建"空天地"植保体系

病虫害监测是植保的日常工作,也是粮食丰产丰收的基础。3月24日,记者从肥东县农技中心获悉,该县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高效推动春耕春管工作,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病虫监测网络助力粮食丰产

春季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肥东县在八斗、白龙、梁园等7个乡镇建设了植保病虫害监测站,形成了覆盖农田的高精度监测网络。

“田间部署的温湿度传感器、智能测报灯、远程监测设备等实时采集环境数据,人机交互精准捕捉病虫害动态,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肥东县植保站站长柯章祥表示,智能监测平台还能分析历史数据与实时信息,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为科学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此外,肥东各地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开展动态巡查,建立病虫害档案,实施“逐株检查、动态监测、会商分析”,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农户及时防治,确保粮油安全。

“我们会及时发布防治方案,指导农户采用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依赖。通过发放技术明白纸、组织培训,提升农户科学防治意识,实现‘发现一点、防治一片’。”柯章祥告诉记者,在大数据+农技指导的双重作用下,2024年,肥东县病虫害发生率同比下降10%,粮食损失率显著降低。

智慧植保为农田开出“精准处方”

安徽三冠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是肥东县白龙镇的一家植保飞防服务组织,该企业自2019就开始从事植保飞防服务,目前拥有各类植保防治机械100多台,年均防治面积达20万亩次。

“现在正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每天都是一大早出去,忙到夜里才能回来。”该公司负责人王超告诉记者,每年春耕春管时期,是公司业务量的高峰期,公司的无人机搭载了AI智能程序,能够为种植大户提供精准高质量的飞防服务,收到了周边农户的青睐。

无人机在肥东一处农田开展飞防作业。

在肥东县类似于安徽三冠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飞防服务企业还有几十家,近年来,肥东县农业部门大力扶持培养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0多万元,县域内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我们进一步发挥智慧植保作用助力‘虫口夺粮’,随着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的不断增多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肥东地区的植保服务面积也在持续扩大。”

柯章祥表示,该县每年仅小麦赤霉病的飞防面积就达到近百万亩次。与传统的背负式喷药相比,植保无人机的防控效率提升了30倍以上,防控成本可降低50%,而且施药更加均匀,农药利用率和病虫防控效果都有效提升。

绿色示范基地引领促丰收

走入肥东县田间地头,随处可以看到一盏盏太阳能杀虫灯、一套套性诱捕器等绿色防控设备守护着农作物的生长,这是县农业部门打造的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基地。

近年来,肥东县大力建设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绿色示范基地,农技部门专门为示范基地制定高产创建方案,从药剂拌种、深耕深翻、病害防治、科学施肥等方面全程谋划部署,为其提供了种肥同播、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等全周期的技术服务,全方位确保示范基地粮食高产、优质、绿色发展。

“我的农场今年承担了千亩小麦示范片建设任务,县乡农技专家将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特别是在小麦赤霉病防治期间,农技专家会第一时间送来病虫情报,确保示范片病虫害防治及时到位,我们也全程按照县农业部门绿色示范片的管理要求,落实好每一项绿色防控措施。”肥东县张集乡方雄飞家庭农场负责人方雄飞说道。

“今年我县500亩以上小麦示范片有42家,1000亩以上小麦示范片有8家,累计示范面积达3万多亩,预计辐射带动面积30多万亩,全面助力提升县域小麦绿色防控水平。”肥东县植保站副站长钱志恒介绍。

据肥东县农技中心主任王德兵介绍,肥东县农技部门每年都基于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确定小麦、水稻等主导品种,遴选推介多项农业主推技术,推广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通过“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加快主推技术、优质绿色高效技术进村入户到田。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卫晓敏 实习生 汪咏琴 通讯员 李小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9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