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宁国市扎实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
乡村产业突出特色
推深做实畜禽养殖、山核桃深加工、预制菜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山核桃、家禽、茶叶、竹笋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质增效。累计拥有绿色食品认证39个、有机食品认证15个。恒满综合食品供应链基地、金津肉业生猪屠宰加工、宁宁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2家,产值超230亿元。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家,现有省级以上家庭农场55家、宣城市级以上173家、宁国市级以上323家;新增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现有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省级以上19家、宣城市级以上56家、宁国市级以上100家。
乡村人才聚焦实用
坚持多方引才,共引进基层农技推广、基层医疗等各类人才200余人,有效缓解乡村人才短缺问题。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支持南京大学在山门村设立研学基地,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在灰山村设立研学基地。坚持施策育才,完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501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180人,遴选8人参加"头雁"项目培育,实施"国培计划"培养57人,16人获评乡村振兴中级人才、10人获评乡村振兴初级人才。坚持优化服务,首批试点建设港口镇人才驿站,举办各类培训课程5期,培训人员达2000人次。
乡村文化展现新风
将乡村振兴相关理论纳入宣讲团宣讲内容,全年开展各类宣讲"七进"700余场次,组织策划"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艺术化宣讲基层行进农村活动17场次。新获评省级文明村镇7个、宣城文明村镇78个。常态化开展"鲜花换纸钱"等移风易俗活动,新风堂承办红白喜事300余场次,举办各类文化文艺活动百余场。其中,新年灯展、"皖南星7天"、畲乡"三月三"系列活动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千秋畲族村、霞西村、胡乐村入选2024年安徽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完成农家书屋结对共建和数字农家书屋签约,健全农家书屋智慧化建设;紫砂微刻作品《非遗+》获白鹤奖,皖南花鼓戏《老宋和小宋》入选2024年度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
乡村生态持续美化
深入实施"三大革命",持续开展"五清一改",常态化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有序推动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杆线整治工作。完成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1927座农村户厕改造、50个重点自然村整治。成功入选省"千万工程"重点县,建成省级中心村55个、最美自然村127个,342个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庄整治标准。推进31个农林水项目建设,完成项目投资10.5亿元;森林培育9600亩,乡村绿化造林2617亩,建设林区道路14公里,创成绿美乡镇1个、绿美村庄2个,建设古树公园3个。推进板桥村、千秋村、储家滩等村庄景区化建设,"微改精提"方塘星空、真也天境等地建设风貌,持续火热红杉林、西津野渡等"网红打卡点"。
乡村治理融合发力
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联动责任体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成16.9万亩粮食生产任务,找回耕地5000亩,整治"撂荒地"3200亩。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1.15亿元,50万元以上强村96个,100万元以上强村32个。完成"小山变大山"改革村民组30个,面积2.5万亩,改革经验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征集活动"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全市104名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服务行政村,推广应用农业"四新"科技成果128个,服务企业392家,促进企业、经营主体增收743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