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近照。 台传媒记者张 俊摄
人物名片:张俊,男,1930年农历八月十四出生,天台人。1949年8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在朝鲜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肃反剿匪、朱门山战斗,荣立三等功一次。在解放台湾战备练兵中荣立三等功一次,连工作模范一次。后参加抗美援朝等。1970年复员到临海红台州报社,1977年到台州地委信访办公室工作,1980年从复员军人改办为转业军人。1990年9月光荣离休。
张 俊口述 台传媒记者何 赛整理
投奔革命
我有7个兄弟姐妹。在兄弟中,我排行老大,是长孙,因此成为了家中的重点培养对象。在条件艰苦的年代,一家人千方百计供我读到了高中,指望我出人头地。
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下,国民党反动派节节败退到台湾和沿海岛屿。但是,反动残余势力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组织反革命武装进行垂死顽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和身边的同学们一样,渴望为革命出自己的一份力。1949年7月,我从天台育青中学高中部毕业。8月的一天,我走到天台城里打听到哪里可以参加革命,辗转半天未果,身上又没钱,肚子饿得不行。这时,我偶遇几位军人,知道我来意后,他们热情地招待了我,吃了一顿便饭后,叫我先回去。
后来,我不死心,打听到临海可以参加解放军,遂告诉母亲自己的决定。她掩面而哭,见我执意要走,拿出一个银元,嘱咐我到了部队不要学抽烟。
那年中秋节前,我和同学四人,徒步两天到临海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第二十一军,从此开始了21年漫长的军旅生涯。
剿匪战斗
通过军文化干部训练班7个月左右的学习,1950年7月,我被分配到陆军步兵第62师师部警卫营重炮连任文化助教,主要任务是教大家唱歌、识字,组织文体活动。
这个连队的成员都是经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老兵,是清一色的工农子弟兵,绝大部分是山东人,不识字的居多,家信来了不会看,要找我读给他听,还要帮他写好回信寄出去。因此,大家戏称我为“知识分子”。
1950年,沿海匪患还十分猖獗。这年初秋,我们重炮连装上步兵武器,奔赴临海桃渚、杜桥一带参加剿匪。我和战士们一样,装备1支步枪、60发子弹、4个手榴弹,背着5斤米,就跟着行军打仗了。
还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是一个夜里,我们连奉命去某地参加合围。当行进到一个路廊时,连长叫通信员传令停止前进,命我找个向导带路。就在我用手掌敲门时,“砰”的一声,枪声在我左耳边响起。连长一把将我拉扯到墙角,轻声对我说:“不用找,我们遭遇土匪了,立即命令部队展开围歼!”
这次战斗,我们共抓获60多名土匪,另有一人被打倒在水稻田里。
在我们不断的剿匪中,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武装逐渐被消灭,革命新秩序快速恢复。此后一段时间,我们主要精力集中在搜寻枪支弹药和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我会讲本地方言,大会上都是我来宣讲。因为我的整体表现,在1950年剿匪中,我荣立三等功一次,并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入朝参战
朝鲜战争爆发后,我们师奔赴吉林待命参战。1953年春,战前动员会当晚,我和卫生员二人破天荒到附近小店吃了顿饭,喝了一瓶葡萄酒。第二天,我把身上穿的毛背心和一支金星牌钢笔从邮局寄回家里,思想上已作好有去无回的必死准备。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宣告结束,我也幸运存活。之后,我们继续留在朝鲜,修桥铺路、挖水渠、造房子,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直到1958年秋,我最后一批撤军回国。
为了纪念中朝友谊,我把女儿取名为“朝华”。1959年,儿子在上海出生,为庆贺家里添丁和平息叛乱后的安宁,我把儿子取名为“宁”。
回望过去,一次次残酷的战斗在我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也不断成长,不仅学会了骑马,手枪也耍得溜,一次在全营排以上军官参加的手枪25米实弹射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在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是中国共产党指引我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我从未后悔将自己的青春年华贡献给党的革命事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希望广大青年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投身党的事业、社会发展进程中,将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更加美丽、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