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葛星星 台传媒通讯员王君君 卢伊扬
3月4日,位于路桥区螺洋街道的杰诚联合新能源汽车智能车架生产基地内,工人们全神贯注地调试设备。该项目“拿地即开工”,入选省“千项万亿”项目。
奋进的足音铿锵有力。过去一年,螺洋街道规上工业增加值位列路桥全区第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考核排名第一,全年综合质效考核连续两年第一。“我们以党建为引领、项目为驱动,纵深推进‘三个城市’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路桥新篇章提供螺洋样板。”该街道党工委书记余宇环说。
经济发展加码提速
作为省级重大产业项目,杰诚联合新能源汽车智能车架生产基地总投资超10亿元。项目建设初期,螺洋街道协助企业办理“分阶段施工许可”,将原本需要90天的审批流程大幅缩减至40天,创下“拿地即开工”的“螺洋速度”。
“街道组建了工作专班,全程跟进、高效服务,很给力很暖心!”企业负责人余德友感慨,从拿地到投产,项目仅耗时约1年零2个月。
重大项目落地生根的轰鸣声,奏响了经济跃升的最强音。2024年,螺洋街道精心谋划并推进重点项目20个,其中市级项目9个,位于全区前列。智慧陆港新区建成投用,职教中心、未来康养城项目全面结顶,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7.9亿元,综合排名全区第一。此外招引落地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8个,总量位列第一。
数字赋能开辟发展“新赛道”,螺洋街道布局“数字基建+产业转型”双轮驱动。一批企业成功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行列。省级专精特新、创新型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断涌现。
产业升级的背后,人才是关键支撑。该街道还积极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去年新增技能人才1218人、高技能人才575人,两项指标完成率均居该区首位。
共富共享可感可及
螺洋街道上倪村,是被誉为“雪地靴之乡”的专业鞋帽生产村。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路桥区鞋业协会的推动下,上倪村的鞋类企业纷纷涉足跨境电商,2024年有50余家企业成功“出海”。
“3、2、1,开播!”在上倪村鞋业协会的共富工坊直播间里,主播正在推荐协会成员企业生产的鞋品,像这样的直播,几乎每天都在进行。
“原先我们鞋子的国内市场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现在通过网上直播,销售面更广了,又减少了经销商中间环节,可以帮助鞋企增加收入。”路桥区鞋业协会负责人对直播式共富工坊助企增收充满信心。
如今的上倪村鞋帽产业园,“鞋首同心”共富工坊、共富直播间等渐次铺开。螺洋街道还新建了日日牛、心连心、露宇、华英四家共富工坊,并精心打造上倪鞋业共富工坊服务中心,为产业发展搭建新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共富共享可感可及,绘就民生幸福“实景图”。该街道持续发挥共富工坊、产业联盟的集聚效应,通过引入跨境电商培训、引导企业参展等方式,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目前,螺洋鞋业的共富工坊已吸纳当地80余家鞋帽企业入驻,辐射带动用工300多人,实现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
城乡融合步伐加快
春赏樱花、夏观荷塘、秋品稻香、冬寻梅影……在螺洋,“诗与远方”可观可感。再过不久,大岙里的烂漫春樱、水滨的淡雅梨花、上寺前的灼灼桃花,都将成为打卡点。
水滨村里的水心草堂,远近闻名。从创新理论宣讲的思想碰撞,到文艺汇演的欢乐时光;从阅读沙龙的书香雅韵,到手作研学的创意无限,一系列常态化活动在水心草堂开展得有滋有味,也让村民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去年,水心草堂被评为市级社科之家、省级乡村数智生活馆,水滨村文化礼堂入选省农村文化礼堂特色创新项目名单。
螺洋街道完成“义利并举”叶适家训长廊、“南浊涤心”乌饭麻糍技艺体验馆建设,并组建“文艺轻骑兵”队伍。非遗展演、书画采风、“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成为传播文明实践理念的重要载体。“希望通过这些沉浸式的体验活动,让文明实践理念像种子一样,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让文明之花在各个角落绽放。”该街道宣传办负责人表示。
绿水青山间,城乡融合步伐加快。以“千万工程”为牵引,螺洋街道打造出“四季有景、全域皆美”的乡村振兴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