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年北京高考理科平均分前十名学校”在网上疯传。对此,包括北京四中、北京八中、人大附中等北京十所中学联合声明,称此信息不实。
从数年前开始,教育部就要求各地淡化乃至禁止中高考成绩排名。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对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作出部署,再次提及严禁初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各地方教育部门也先后发布具体细则进行跟进。
从现实反馈看,近年来无论是媒体对高考成绩排名的关注,还是“状元”的社会话题度,整体上都明显有降温趋势。但依然有个别机构发布所谓的“2018年北京高考理科平均分前十名学校”,这提醒我们在网络传播时代,还是要警惕一些机构或自媒体打着高考成绩排名的幌子消费社会焦虑。这次排名出现后,北京十所中学立即联合发表声明予以辟谣,这是应有的立场和态度。除此之外,也有必要进一步调查,是否存在一些个人或机构泄露高考成绩的情况,为高考成绩排名和“状元”炒作推波助澜。
“状元”本身是科举时代的产物,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它早就是一个伪概念。它的存在,除了消费社会焦虑,强化应试思维,可谓毫无价值,也与现代教育思维格格不入。过去各种炒作手段层出不穷,诸如“状元”题库、“状元”作业本等,这都可能进一步强化社会的唯成绩思维与排名焦虑,形成误导。不可否认,“状元”思维之所以在现实中仍根深蒂固,与当前高考招生以分数和成绩为主要依据仍有着密切关系,但即便如此,过于强调排名,无论是考生成绩排名,还是学校的平均分数排名,都只会继续助长唯分数的社会氛围,与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相悖逆。
值得警惕的一种现象是,相较于炒作“状元”,各学校间的高考成绩排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而随着“状元”炒作禁令的逐步实施,一些机构和个体把“重心”逐步放到了学校间的排名上,这次所谓的“2018年北京高考理科平均分前十名学校”排名,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其他还有所谓高分段人数排名、名校录取率排名等,这些都是“状元”炒作思维的一种延伸。另外,严禁炒作高考“状元”,不仅高中校要做到令行禁止,各大学在录取宣传上也应该淡化唯成绩的倾向。往年就不乏一些高校将录取了多少“状元”或者是一个地方“前多少名”作为一种荣誉来标榜、宣传,这其实也是在变相炒作“状元”。
无论是考生个人成绩,还是学校在高考中的整体表现,有差距就会形成名次,这都是客观现实,也无须回避。但有意放大高考成绩的排名,甚至将排名直接等同于成绩,只会弱化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矮化教育的价值,增加高考的功利化氛围,也对学校与个人形成不公。特别是一些打着高考成绩排名噱头的做法,本身也只是为了蹭热点,趁机消费社会的焦虑,在目的和动机上就有问题,对此全社会都应该亮明态度。
经过数年的政策纠偏,以及社会对于高考成绩排名理性认识程度提高,当前社会的“状元思维”“排名思维”有所缓和,这样的局面理应倍加呵护。在这样的节点上,尤其要警惕一些隐蔽或变相的做法卷土重来,吞噬既有的成果。同时,在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的优化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上,也应该继续发力,如此才能与严禁炒作成绩排名形成共振,合力提升社会对教育与考试的理性认知。(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