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首页>新闻频道>国内新闻>焦点事件

减税后为什么到手钱却变少了?3个问题告诉你

  原标题:减税后为什么到手钱却变少了?3个问题告诉你

  税改真的减负了吗?起码财务并不这么认为。

  自2018年8月31日《个税法》修改以来,引起了广泛讨论。

  此次调整里,和公司人最息息相关的变化莫过于个税起征点从原来的3500元上调到5000元,同时还新增了6项专项附加扣除项目——这的确在某种程度上给公司人“减负”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公司人的到手收入就会变多,因为在此次修改中,社保的收缴部门将由原来的社保局转移到税务局,查收力度更大不说,社保缴纳基数也将按照实际收入额度来缴纳。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原本没有按全额收入缴金的公司人来说,你省下来的这点税,可能还抵不过未来要多缴的金。

  为什么以前会“少缴”?

  按照法律规定,公司必须要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不同城市的缴纳比例有所差异,以上海为例,一家公司最低要为一个员工缴纳其月平均工资的31.4%作为社保费用,这对于很多尚未稳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残障金不属于“五险一金”,却也是企业必须负担的成本。

  税改之前,社保缴纳基数由企业自行向社保局申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中小型公司一方面出于节约人力成本的考虑,一方面也能让员工拿到更多的到手收入——这也是不少公司人所期望的,于是选择以一个比较低的额度来申报,比如以当地社保基数下限作为额度来交金。

  但社保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后,一来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变得透明,二来税务部门的执法和立管力度更强,这就意味着企业很难再蒙混过关。

  需要注意的是,原本的“少缴金”本身就不是一种合规操作,更多是出于节约成本而利用了法律漏洞。

  

  哪些公司最受影响?

  社保由税务局统一征收后,执法力度更强,企业的各种不合规行为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原本那些少交社保,甚至不交社保的公司将会面临经营成本陡增的局面。所以这类中小型企业、私企以及个体工商户是最受影响的。

  此外,一些工资发放周期较长的行业,比如以工程款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建筑施工单位,这类公司常用的避税方式就是将员工月平均工资压低到个税起征点之下,其余款项拖到年底以补贴形式发放,这种情况在今后将难以继续。

  还有一些经营范围跨省市的企业,原来会利用不同地区的社保基数差,并从中选择社保基数较低的城市来为员工申报缴纳社保,这类公司未来也很难再有空子可钻。

  如果你是在国企、大型外企,以及合规企业工作的话,此次税改可以说是一次利好,所以就不用太担心这些问题。而某种程度上,这次税改对于这些合规公司来说是更公平的。

  社保多交了,为什么大家还这么“焦虑”?

  按理说,社保的设立本身是一件好事,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今后生活的保障。理论上,我们交得越多,公司就交得越多,以后我们可以享受到的福利待遇也就越多。但实际上,由于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养老金问题,现在交得多,未来是否就能拿得多?即便能拿到,但未来每个月的养老金数额是否能满足届时的实际消费力?

  按照养老金的缴纳方式,你工资中每个月都会有8%用来缴纳养老保险,这笔钱会存在你的个人社保账户,等退休时领取。公司还会为你上缴相当于你工资20%左右的养老保险,这部分钱将划进社会统筹账户。

  那么,未来我们能拿到多少呢?取决于三个参数。

  首先是你养老金领取地的工资水平,这个领取地要么就是你的户籍所在地,要么就是你养老保险累积缴满十年的城市。

  其次是你个人账户里的余额,这部分是透明可计算的。

  第三个是全年缴费年限,领取养老金的前提是要缴满15年养老保险金,否则即便退休也无法领取。

  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异地人而言,如果在一个城市缴满10年养老保险还好,如果不满10年,中途又去了其他低线城市,那就相当于按一线城市标准交了社保,却只能享受低线城市的养老保险待遇,这是很多尚未确定未来的年轻人不愿意全额缴纳社保的原因。

  即便在一线城市呆满10年,不少公司人也会担心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变数以及养老金的积累速度比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因此新《个税法》施行后,多交的这部分社保在很多公司人看来相当于是变相多纳税。

  9月6日落实的《个税法》配套措施已确定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普通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支出可抵扣个人所得税,同时也督促各地要抓紧研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9月11日的最新进展,税务总局、财政部、人社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五部门正在联合推动征管职责划转工作,税务总局明确表态,对依法缴费的企业,费付会逐步合理下降。

  但其实,从目前所能看到的这些改革政策来看,这6项专项扣除具体能抵扣多少、申报条件和流程等问题都尚未确定,普通公司人到底是否真的能从中受益还是个未知数。税改看起来是个利好,但不确定的东西依然还有很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82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