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首页>新闻频道>国内新闻>民生热点

河南惠民工程烂尾六年,“最后一公里”到底堵在何处?

  据央广新闻《中国之声》报道,河南南阳宛城区多个乡镇早在6年前已经完工的数百眼农田机井长期无法投入使用。12月22日下午,当地官方“迅速召开紧急会议”,承认报道内容基本属实,表态称将组建专项工作组,“立即开展工作,逐项解决问题,确保该农田机井项目最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国家财政专项拨款4000万元建设的惠民工程,主体建成后却被拦在了电力接入环节、长期无法投入使用,着实令人匪夷所思。机井灌溉设施近在眼前,当地农民却在项目建成六年后依然苦于干旱天灾,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在央媒报道后,当地官方的反应“迅速且紧急”,但对媒体介入前长达数年的惠民工程烂尾问题,地方究竟有怎样的流程梳理困难,使得打通这惠民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反复督促、几轮追责都没有实质性推动?

  灌溉用的机井早在6年前已然落成,严格说已不能算“烂尾”,但因电力接入受阻而无法实质使用,灌溉用的机井不能灌溉又是名副其实的“烂尾”。2012年初招投标,当年5月签订项目施工合同,120天的工期,怎么也应该在当年就兑现、落地的项目却被拦在最后的通电环节。按照当地电力部门的说法,“项目立项5年后,才第一次有人与电力部门对接”,而此时“所有机井电力设备已经完全不符合2017年电力标准”。位列“国土资源·土地整理项目”的机井建设,其设计、施工过程并未及时对接、知会电力部门,使得项目建设中的电力配套沦为无效施工,又因为多年搁置,使得后续的补救方案“无处报账”,无处报账意味着不能重新立项推动,更何况是在已有多名官员被问责的情况下。

  虽然无法用事后的结果去苛责电力部门的“不配合”,但在新旧电力标准的衔接过程中,哪怕是将新的机井项目以旧的系统标准去做升级和改造,是否也应当有方案可循?即便是电力部门无法主导不合规项目的改造和补救,但放任数百眼机井长期闲置,应当说地方电力部门对此同样负有责任。逐级上报或者通过现在已经相当便捷的信息发布渠道,去反映、推动和督促曾经的“惠民工程”能尽快投入使用,应当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新官不理旧账,才过去几年的惠民工程就成了无人问津的烂摊子,此番个案中诸多机构的不作为比比皆是。

  行政级别为“股级”的当地土地资源整理中心无法协调和对接级别高于它的基层地方政府、电力部门,当地自然资源局官员的一番吐槽或许道出了惠民工程迟迟无法落地的最现实原因。基层具体工作的运行,其重要程度往往过分依赖于相当级别的领导是否“高度重视”,受制于主导部门本身的所谓级别和影响力,这当然不是不作为的理由,但可能确为基层事务部门的现实困境——级别不够,实事也只能虚办。

  有国家财政专项拨款加持的惠民工程,地方逐级应有专门的落实、对接机制,最直接的基层部门推动不力背后,是否也与其上级部门习惯于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贯彻会议精神的工作方式有关?这次的机井烂尾,说“官僚主义害死人”可能言过其实,但说官僚主义渴死庄稼却不算过分。

  甚至在到了问责(或者说几轮反复问责)阶段,能看到官员被追究、被处分,但却看不到引发这些问责、督导的具体问题被实际解决,“不是处理了干部,就是负起了责任,解决了问题”,问责的流于形式让问责本身失去威慑力和实质的推动力。在当地表态中最值得持续关注的表述,就是“逐项解决问题”一句,问责本身不是目的,问责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真正打通惠民工程的这“最后一公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01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