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汽车的轮子是一个星球。”昨天,上海天文馆首个海外引进大展“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在该馆临展厅开幕,将于明天“5·18国际博物馆日”对公众开放。这个悬挂于空中的艺术装置《巡行雕塑》就是展览给公众的“见面礼”。它用退役的斯隆数字巡天项目实验材料穿孔铝板搭建出一辆跑车,遥远的星空就这样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宇宙考古”原版展览呈现于久负盛名的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艺术馆,创下了该馆的参观量纪录。展览以“光”为钥匙,将抽象的宇宙数据转化为人类可感知的视觉体验。上海天文馆是该展全球巡展计划的第一站。
这并不是上海天文馆首次引进如此重磅的艺术展品。上海天文馆的建筑之美、空间之美、人文之美,不断吸引全球艺术家在这里表达“心中的宇宙”,一流展馆与一流艺术展品交相辉映、彼此成就。
以光为钥匙来一场“宇宙考古”
“光是探索宇宙的钥匙,想象一束光从宇宙最远端照射而来,穿越系外空间、银河系,照亮地球同步轨道,再被地球上的人类观测到,这样一路走来,也勾连起人类历史上的天文事件,甚至是科幻想象。”说起布展思路,作为策展人之一的龙星如娓娓道来。
一年前,刚刚完成“星河角落:步天歌”展览策展任务的她,接手了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上海天文馆、瑞士科技文化中心合作的“宇宙考古”展。看似雷同的天文主题,收获却大大超出她的预期。“我向科学家学习了如何用科研数据给宇宙写情诗。”她说。
25件展品中,除一件完全是幻想作品,其他全是科学的艺术呈现——将庞大的天体物理数据库转化为一系列交互式模拟界面、可视化沉浸投影以及3D增强现实作品,而这正是“宇宙考古”展的最大特色。
比如,展品《动态宇宙》塑造了一个密密麻麻围绕着地球旋转的人造网络,它们中既有卫星,又有人类遗弃在太空的废旧宇航服,甚至还有某次出舱维修时不小心掉落的扳手。27个数量级的缩放功能,让参观者既能从宇宙视角看清网络全貌,又能仔细观察每一件物品。
展品《引力透镜》则将人类已知的真实星空搬上了屏幕,参观者操控代表大质量天体的“透镜”时,就能观察到它“推开”每一片星空的样子。“我们在实验室也是这样工作的。”策展人之一、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航天中心主任克奈布教授说。
“会写诗的陨石”打动人心
在龙星如看来,公众对天文展览的需求很旺盛,但天文展的供给并不多,因为不太好做。
一个好的艺术呈现对天文概念的推动力有多大?黑洞就是最好的案例。自2014年《星际穿越》中出现具象化的“吸积盘”后,这一两头尖、中间圆的形象就广泛出现在各种影视、文化作品中,成为全球共同的模因。
“宇宙考古”展的科艺交融,早在展览成型之前就开始了。25件作品出自8个国家的18位艺术家之手。参展的艺术家中,有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及实验博物馆学的顶尖团队,有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驻地科学家,清华大学天文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也有全新作品亮相。参展名单上甚至还出现了艾美奖得主和奥斯卡金像奖得主的名字。
广袤的非洲荒野中,数不清的天线组成的望远镜静伏于地球表面,观测宇宙深处最神秘的电波——这件名为《SKA模拟器》的作品呈现了被誉为“地球巨眼”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建成后的景象。有意思的是,尽管射电望远镜是主角,但没有人不会被望远镜下奔跑的斑马所吸引,其中也包括该项目的瑞士科学代表克奈布。“斑马的出现,让这个展品变得非常可爱。”他说。
龙星如推荐了一件没那么“闪亮”的作品。那是三颗静静躺在地上的人造陨石,艺术家为它们装上的电子墨水屏上不停滚动着一行行小字,那是搭载的人工智能芯片孜孜不倦地给它们“想象”中的宇宙天体写下的一首首诗歌。正是这一点小小的人文色彩,打动了见多识广的策展人,龙星如相信这也会打动参观者。
科艺交融让天文馆频频“出圈”
作为全球最大天文馆,上海天文馆的艺术“浓度”极高。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忻歌说,早在2019年,上海天文馆就广发“征集帖”,邀请全球艺术家以“连接人与宇宙”为母题为其创作。如今,日本艺术家郡田政之倾情打造的不锈钢雕塑作品《引力》矗立在馆外,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的动感雕塑《朔弦晦望》在馆中一刻不停地转动。
一座科普场馆为何如此看重艺术表现?忻歌说,一方面,天文的概念比较抽象,有些难以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却能巧妙地用艺术语言将其呈现出来;另一方面,科学与艺术本身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星空之美自古以来就是驱动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动力。
艺术赋能科学,让上海天文馆频频“出圈”。游客们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如何在上海天文馆“美丽打卡”,星际穿越、宇宙大年历、行星数据墙等“高颜值”展品成为朋友圈津津乐道的网红打卡“星站点”。此次引进的“宇宙考古”展的“颜值”,定然不会让观众失望。
据悉,为期4个月的“宇宙考古”展览还配套了丰富的讲座和对谈活动。作为“5·18国际博物馆日”的配套活动,三位策展人将分享艺术与科学联结的心得,“计算式博物馆学”工作坊也将在徐汇区现代物流大楼超点空间举办。未来,展览还将陆续推出与科学及艺术交融相关的主题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