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市区凤凰广场门前的开阔处,一座通透明亮的玻璃小屋吸引了不少市民的注意。玻璃墙上,“无需担心任何时间、随借随还”“让您出行更轻松便捷”等温馨的提示语,让立冬后的城市暖意融融。
那么,这座小屋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这就是我市第一批投入使用的3个智能化“共享辅具空间”之一。紧扣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等特殊群体多元化、复合型辅助器具的实际需求,市残联积极探索辅具适配服务模式,在辅具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的同时,推进残疾人共享辅具新模式。
3个智能化“共享辅具空间”亮相
辅助器具简称“辅具”,是指预防残疾,改善、补偿、替代人体功能和辅助性治疗的产品,包括器具、设备、仪器、技术和软件,涉及康复、教育、就业、娱乐等各个方面。辅具样式繁多,不仅提供给残疾人使用,还广泛用于老年人、伤病人等功能障碍者,以改善生活质量和促进康复。
在京口区、润州区、镇江经开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今年国庆节前3个智能化“共享辅具空间”建成并正式运营,分别位于凤凰广场、润州广场、沃得广场,每个共享辅具空间设置8个自助式辅具管理端口,分别管理轮椅、腋拐、助行器、四脚手杖等常用辅具。截至目前已借出辅具数十件,受到群众欢迎。
“这个真的蛮好的,有的时候家里有个伤病人,买个轮椅以后用不着也占地方,这个免费租借真是为老百姓办实事了。”在凤凰广场,观察着这个新事物,市民魏先生说。
辅具适配服务模式创新让城市有“爱”无“碍”
据了解,“共享辅具空间”每日开放10小时(上午8时下午6时)、全程自助服务,辅具20天免费使用。市民租借辅具只需手机操作,全程自助,流程清晰,方便快捷。工作人员会对辅具进行日常清洁、消毒、检查、维护,既可保证干净、安全,也能让使用者用得安心。
“‘共享辅具空间’的设置,既是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更是推动公共服务‘零距离’的积极探索和尝试。”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共享辅具空间”在选址上充分考虑了群众需求,对于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又有临时性辅具租借需求的残疾人,可凭该残疾人的身份证或者残疾证前往各区残联办事大厅,填写表格申领“关爱卡”。
公益性、智能化、共享性是“共享辅具空间”的三个重要特点。“共享辅具空间原则上不收取任何费用,使用归还的时间设置为20天一个周期,可循环流转等,确保有需求的群众免费享受到便捷服务。”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共享辅具空间”建设借鉴了共享单车等基本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模式,借助辅具生产厂家先进技术手段,让有需求的残疾人、老年人及其他人群可以通过扫码登记直接领取辅具,方便、快捷服务群众。对不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等群体研制了“老宝贝关爱卡”,可以通过刷卡直接领取辅具。同时,通过专属大数据软件进行后台管理服务,确保各个站点辅具数量和辅具质量。此外,“共享性”也是“共享辅具空间”的一个重要特点,空间投入使用后,服务对象不局限于残疾人,只要有需求的群众都可以使用,真正做到辅具融合共享。
三年共为全市残疾人适配辅具6876人次
据了解,目前我市现有各类残疾人总数18.7万多人,其中持证残疾人63614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残疾人辅具适配工作,相继出台了残疾人辅具补贴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对残疾人辅具基本配置给予补贴或费用减免,切实保障残疾人获得辅具服务。近3年来,市残联持续开展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共为全市残疾人适配辅具6876人次,包括轮椅、助行器、助听器等;持续开展“健行行动”,共为肢体残疾人安装假肢、矫形器199例。目前,全市辅具适配服务率保持100%。调查显示,有98%以上的受助残疾人安装假肢、适配辅具后生活活动能力无障碍,能够正常与人交流,参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得到较大改善。(记者 朱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