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科创突围,提升“金太仓”含金量

  原标题:厚植创新沃土、推动科技产业融合、集聚创新要素

  科创突围,提升“金太仓”含金量

  提起太仓,你会联想到什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天下粮仓?还是德企聚集地、现代田园城?

  当创新成为第一动力,这座江南小城在新时代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先锋,正在向“新”突围,打造一座科创新城。科技型企业近2000家;建成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二位,2023年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位列东部地区第一……一组鲜活的数据,折射出太仓科创引擎强劲、发展“后浪”汹涌。

  作为一座崇文重教、尊才爱才的创新创业之城,太仓走出了吴健雄、朱棣文等著名科学家及12位两院院士。近年来,太仓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以科创项目为支撑,不断集聚高端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浓度,加快人才企业、科创载体、院所机构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精心培育“科创森林”

  11月21日,第八届“创赢太仓”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高校赛清华大学专场成功举办,太仓(北京)引才工作站同步揭牌。

  11月18日,太仓与UCIC(中德创新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太仓莱茵内卡创新中心将依托德国科创人才产业资源,重点关注绿色经济、数字智能、生命健康三大前沿产业方向,加快集聚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创业人才项目。

  7月11日,在第十六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上,太仓向全球发布了“100+”高端人才寻访计划,签约人才科创项目40个,发布了人才创新创业“一件事”……

  梳理太仓今年的重点活动不难发现,“科创”是当之无愧的高频词之一。一系列围绕科技创新重磅举措背后,彰显的是中国第六强县发力创新之城建设的雄心与勇气。

  太仓并不是一座创新资源富集的城市,创新资源相对欠缺,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发展空间有限。面对短板限制,太仓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主动作为,不断深化创新实践,厚植科技创新沃土、精心“选种育苗”,一个个“头部”企业拔节而起,“科创森林”展露新气象。

  走进江苏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几百片采用近净成形工艺制备的钛合金叶片闪动着银光,正进行着最后的质量检验工序。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飞机的“心脏”,而涡轮叶片被称为航空发动机的“心脏瓣膜”。从攻克钛合金叶片近净成形的技术难题到实现量产,华钛瑞翔是如何做到的?企业“掌舵人”杨锐的回答是:“创新,以及一个好的科创环境。”他介绍,企业落户太仓后,能切身感受到太仓对企业的关心、爱护和支持,“如果不是在这边实现产业化落地,我们的技术可能还在实验室里。”

  像华钛瑞翔这样以创新谋未来的企业,在太仓还有很多。为让每一粒“科创种子”都有机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太仓不断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企业。数据显示,2023年太仓科技型中小企业有1880家、高新技术企业1175家,集聚独角兽企业19家,瞪羚企业133家。

  强化科技招商,加速构建“科创森林”。太仓在全国率先组建了专职科技招商队伍,构建“政策+人才+技术+载体+资本+服务”六位一体科招模式;打造T-MAX“科创太仓”品牌,以赛为媒、以赛代评,打开人才与城市“牵手”奔赴的“绿色通道”。

  一个个高层次人才,带来了一个个优质项目,落地转化成一个个新生的科创企业,太仓科创生态的强磁场效应不断凸显。零一重卡、碳什科技等潜在独角兽项目成功落户。2023年招引科技人才项目1067个,项目注册总金额91.77亿元。

  布局科创版图,太仓不仅重视企业“生力军”的地位,还牵手大院大所、引进培育一批“智慧大脑”,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太仓加强与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高校的对接,引进苏州市产研院临床药理技术研究所等,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领域加强合作。

  构筑科创产业新高地

  位于太仓娄江新城的太仓大道被许多人誉为“科创发展轴”。这条长4.22公里的道路一路延伸,串联起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太仓智汇谷·科技创新园、港龙科技产业园等数十个科创载体和高校资源,如同一条澎湃的主动脉,时刻释放着强大的动能。

  在太仓,这条“太仓大道”只是809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根“毛细血管”。在集聚优质“人才种子”、培育优质科创项目的同时,太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形成了科创载体遍地开花、人才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喜人态势。

  小雪节气,走进太仓智汇谷·科技创新园,只见高楼林立,SEED创新中心、高层商务办公区、会展交易区、综合配套区等错落有致。作为太仓单体规模最大、综合配套最优的标杆载体,这里既是集聚创新创业精英的“人才谷”,也是做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及数字经济产业的“产业高地”。自去年5月开园以来,已有近50家科创型企业入“谷”。

  西测翱翔(太仓)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这家由多位高校教师“下海”创立的高科技企业,落户太仓后相继攻克一道道技术难题,研制出结构离散源冲击试验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企业自主研发的防鸟撞气炮试验装备已投入定型生产,并收到了来自全国20多家客户的采购订单。“在科创载体里从事科技研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公司副总经理刘凯说。

  科创载体是实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太仓大力推进多层次科创孵化载体建设,补短板、强弱项、提质效,整合孵化载体资源,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空间。通过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太仓构建起科创“大厦”的“四梁八柱”:形成以娄江新城、长江智慧港、沙溪生物医药园、中德创新长廊为代表的“一城一港一谷一廊”科创布局;积极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可持续发展,提升专业孵化服务能力;全市科创载体面积超200万平方米,建有各类科创载体65家,其中省级以上载体38个。

  在做好载体建设的同时,太仓锚定全球产业科创最前沿,以产业思维抓科技创新,把目光重点聚焦自主可控的优质项目、龙头项目,构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强劲增长极:施剑林院士领衔的腔道肿瘤解聚项目、程根宏院士若泰药业项目,北航天航长鹰太仓总部基地等项目纷纷落地,正在孕育一个个“金蛋”。

  作为蜚声海内外的“德企之乡”,太仓以联合创新为动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太仓鼓励德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70%的规上德企建立了研发中心,90%的德企参与到工艺技术优化等创新活动。如今,在太仓的德企中高新技术企业5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7家、苏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同时,太仓还搭建多层多元创新合作平台,全国第三家“德国中心”、德国商会中国区服务总部德中工商技术咨询服务公司、上海交大—弗劳恩霍夫创新平台等纷纷集聚太仓;构建全覆盖型驻德办事处海外联络体系,打造全链条德企服务生态等,大力吸引德籍高层次人才来太仓创新创业。

  进入新发展阶段,太仓将以共塑创新为动力,高质量建设中德(太仓)产业合作示范区,着力打造中德企业合作典范和更高层级的对德合作平台,努力建成全国对德中小企业合作的示范样板和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点。

  优化科创生态“含金量”

  4年前的春天,时任陕西嘉创飞航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的符文忠受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的邀请,带着自己的无人机梦想,第一次来到这座江南水乡。观光之旅结束一个月后,符文忠就在太仓注册成立了嘉创飞航(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为何钟情于太仓?符文忠说,太仓的地理位置、科创环境和产业生态的加持,让他看到了发展的无限可能。“太仓政府务实、办事高效,一个月就帮企业完成落户。当年还获评姑苏、太仓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并成功领取到了第一笔奖励金。”

  太仓厚待人才,人才反哺太仓,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目前,该公司专注于无人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已成功申请20余项专利。今年4月,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多旋翼无人机套件产品亮相第二届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展示太仓的科创活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太仓一直深谙此理。通过持续招引储备重点产业专项优质人才项目,建立创业大赛与人才计划贯通机制,简化获奖项目落户流程等,太仓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太仓科技领军人才立项达767项、2023年上级人才项目入选总数104项、全市累计拥有自主申报培育国家级重大人才54人,省“双创人才”121人,获评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49人。

  技术有了,人才来了,如何化“流量”为“留量”,让科创企业在这里深入“扎根”,太仓思路清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科创生态“含金量”。

  “含金量”首先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太仓建立创新工作例会制度,探索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机制,近3年出台各类支持创新政策超40项,先后出台《太仓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企业梯度培育的实施意见(试行)》《太仓市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科创政策覆盖全面、多维立体,有效激发了创新创业热情。

  真金白银的投入。依托总规模近300亿元的54只股权投资基金,创新出台“娄城科创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太仓市科技金融服务直通车”等定制化产品服务活动,运作好省级十佳科技企业融资路演服务中心太仓分中心,2023年,太仓帮助228家企业获得授信10.84亿元,14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1.41亿元。红壹佰照明、如果新能源入选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奕瑞新材料入选苏州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集成服务资源。以太仓市双创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为企业提供融资路演、产学研对接、政策宣讲、生活空间等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打造科技创新新门户、综合服务新阵地、创新创业新家园。

  “我们将持续锚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集聚创新资源、壮大创新主体,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级。”太仓市科技局局长郁颖珠说,太仓地处长三角的核心位置,下阶段将与周边城市协同联动,打造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争做开放创新的标杆龙头。

  越来越多的科创资源、科创力量在太仓集结,放眼未来,构建科创新生态、产业新动能的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太仓这座田园之城、开放之城将塑造“科创”品牌,打造高质量发展县域样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2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