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首页>地方频道>常州>要闻

常州市财政局护航高质量发展 彰显“大财政”担当

  乘势而上,向“新”出发。今年以来,常州财政系统以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大财政”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财政领域关键改革为抓手,统筹提升政策、资金、服务多维度保障力度,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助力产业释放科创活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增厚龙城幸福底色,用改革实绩实效为常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抓改革,强保障
  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健全预算制度、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等进行了部署。市财政局坚持改革增效,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提升财政资金效益、财政治理效能、财政服务效率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紧盯关键,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零基预算强调打破“基数”依赖,是提升政策效能资金效益的积极举措。市财政局将零基预算改革作为重点改革任务,从专项资金管理、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综合发力,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提升财政资金效益。
  以优化专项资金管理为抓手,通过政策、资金、绩效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与清理整合,重新形成涵盖4大类19个领域52个专项的政府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专项数量较整合前下降近50%,力促政策跨部门集成、资金跨部门统筹、工作跨部门协同,更好凸显“集中财力办大事”这一原则。市级将自编制2025年度市级预算起,全面实现“零基”。
  以构建基础支撑体系为依托,持续完善基础数据库、支出标准库、支出政策库,形成长效科学管控体系,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支出标准体系已扩大至学校、医院、市政道路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轨道交通、公交客运等公共服务领域。
  以预算绩效管理为支撑,不断健全预算资金安排与绩效目标、资金使用效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并运用绩效分析推动公共服务标准、成本定额标准、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积极试点公园管养领域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不断提升资金配置效能。
  聚焦主责,加强财会监督管理
  加强财会监督是严肃财经纪律、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抓手。市财政局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加快健全财会监督管理机制,全力构建“大监督”格局,切实让财会监督“长牙、带刺、通电”。
  建立“五位一体”财会监督体系,压实各方责任。加快建立财政部门依法履行财会监督主责、有关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实施部门监督、各单位加强内部监督、中介机构依法规范执业监督、行业协会扎实抓好自律监督的“五位一体”财会监督体系,加强财政、财务、会计等监管制度建设。
  优化财会监督运行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推动建立财会监督主体横向协同机制,对重要政策执行适时开展综合执法检查。深化与其他各类监督的贯通协调机制,已建立与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贯通机制,共同推进监督发现的问题整改。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监督,提高监督质效。围绕国家战略落实和财经政策实施,紧盯重点项目、重大资金、重要环节,做好省市联动、市区联动、内部联动财会监督工作。聚焦减税降费、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等重点任务,持续开展地方财经纪律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已出台财会监督结果跟踪落实和综合运用办法,严肃执纪问责,明确把监督结果作为预算管理、资金安排、制度建设等重要依据。
  做优生态,提升财政服务效能
  多领域深化“数字财政”建设,创新治理与服务的理念、手段,促进多领域数据资源互通共享,以高效的财政服务为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积极支撑。
  在省内率先推进全市范围的惠企利民财政资金“直达快享”改革。2024年出台《关于在全市加快推广应用惠企利民财政资金“直达快享”机制的通知》,加速“直达快享”改革由市本级推广至各辖市区、乡镇。1—11月累计直达兑付财政资金超68亿元,惠及企业7600余家次、人才82.5万人次。财政资金拨付至企业的时间最短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更快速度、更准支持释放政策红利。
  稳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和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实现全区域、全票种、全领域三个“全覆盖”,截至11月底,全市已有2658家单位启用财政电子票据,累计开具财政电子票据2.40亿份,“指尖缴费”更便捷。
  进一步降低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成本。依托“苏采云”系统实现政府采购项目全流程电子化,取消政府采购投标保证金,支持和鼓励供应商自愿使用履约保函(保险)代替缴纳履约保证金,减少供应商的资金占用。
  促发展,提能级
  发展进度,标注改革刻度。今年以来,通过向改革要活力、要效能,财政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动能显著提升,服务人才、产业、民生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结出硕果,为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提供了坚实支撑。
  “人才汇聚”驱动创新,焕发城市活力。 “十四五”以来,以年均百亿元资金投入,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助力推广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持续支持“青春留常”,1—11月兑付“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青春留常综合资助”3.53亿元、惠及近55.7万人次青年人才。常州位列2024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全国第19位。
  “金融甘霖”滋养企业,赋能发展动力。打造覆盖企业生命全周期的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体系,政策覆盖面、普惠度不断提升。通过省市合作,成立全省首支新能源产业专项基金即总规模50亿元的江苏新能源产业专项母基金,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截至11月底,“1+3+X”市级政府投资基金矩阵累计投资项目470余个;市区两级国有资金出资设立主投新能源领域基金33支,已投资本地新能源项目94个、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超300亿元,地区发展活力持续提升。协同发力下,常州连续三年登上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度第一。
  “两重”“两新”政策落地,有效扩大内需。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统筹各级各类资金,强化财金撬动支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省市联动支持基础上,创新出台“龙城设备贷”财政贴息政策,给予2024年贴息贷款总规模达50亿元,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技改融资支持。分类支持扩大消费,开展文商旅合作促消费活动、推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家装家居改造补贴活动等。
  “六个常有”加大投入,助力美好宜居。精准保障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支持新增学位1.13万个,城乡低保标准增加至每人每月1040元。全省首推老年助餐跨县(区)共享政策,建立社区老年助餐补贴互认机制,1—11月惠及超9万名老年人。全面落实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推进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系统发放,便农支农政策力度彰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6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