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本周以来,长三角地区没有最热、只有更热,最高气温持续保持在37℃以上。8月1日下午1点,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码头上,随着来自卡塔尔最大型Q-max型LNG船“扎卡”轮缓缓靠泊,8名水手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作业。“这个天,我们上工前,都得先来一瓶藿香正气水。”趁着整理缆绳的间隙,码头水手长冯军与记者闲聊道。
带缆作业是船舶靠岸后的第一道“工序”,在LNG船舶靠岸前,接收站海事工程师需要“校准”巨轮停靠位置,保证船舶中心线与码头对中线对齐。“这关系到后续卸料臂能否正常连接。”江苏LNG生产运营中心海事专业主任吴小飞告诉记者,他的工作就是在码头“站岗”,不仅要与外轮船员进行沟通联系,还要现场监督好卸料臂“接”与“解”的操作过程。“从船靠岸到明天离泊,我们要全程负责。”
下午一点半,“扎卡”轮完美“贴合”在码头前沿,水手班组的10人团队分成两个小分队,分别来到船头船尾。“水手首先要做的是将船上的撇缆连接上码头的引缆,引缆上船后再连接船上的缆绳,最后将缆绳牵引到码头上。”吴小飞介绍,带缆作业既要体力又靠技术,1人负责指挥,1人负责操作绞缆机,1人负责整理牵引绳,其他人负责带缆操作,整个过程需要大家相互配合,才能将三四人手臂粗细的缆绳挂到脱缆钩上。“像这艘船,采用的是3322系泊方案,船舶首尾对称布置,船头船尾各3根缆绳起固定作用,最内侧倒缆防止船舶前后移动,中间3+2的横缆可以防止船舶横向移动。”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水手们顶着刺眼的阳光来回穿梭于廊桥上,衣服、裤子全都湿透了,脸上的汗水也不停地流淌,在下巴上凝成一滴滴汗珠落在地上,瞬间蒸发。骄阳炙烤着大地,下午3点,当记者乘上摆渡车来到接收站工艺区时,正赶上生产运行4班外操员孙继伟“外巡”。“今天气化外输量在3600万立方米,属于最大负荷外输状态。为了保证设备‘不掉链子’,我们每两小时巡检一次。”这边,孙继伟忙着检查一台ORV气化器运行情况,那边,一台国产ORV气化器正在加紧安装。据了解,作为LNG气化的关键设备,这台更新的国产ORV气化器预计8月中旬投入生产,此前更新的一台已经在“保供”。
下午三点半,阳光岛上突然下起一阵暴雨,开启了“上蒸下煮”模式。“今年夏季保供与往年不同,我们接收站首次满负荷迎峰度夏,7月份外输量创同期历史新高。”生产运营中心经理朱斌斌说。面对高温“烤”验,生产运营中心通过科学规划接卸和外输策略,优化LNG船舶的接驳和输送流程,检维修中心充分利用船舶接驳的间隙进行设备检修,保障设备在最佳状态下运行。同时,在高压泵隔离安全性技术改造项目中,将高压泵隔离期间接收站的气化外输能力提升至3900万立方米/天的冲峰模式。“入伏以来,接收站多次开启3600万立方米的最大外输能力,槽车装车量同比提高40%,为长三角地区能源供应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效接卸每一艘船、安全输出每一方气的背后,还离不开电力保障。下午四点,雨过天晴,记者跟随检维修中心外电巡检人员来到了黄海大桥上。“桥上一共有212个检测点,一轮跑下来,至少两个半小时,我们每天至少巡2轮,一点小隐患都不能放过。”检维修中心电气工程师朱国庆说,在接收站顶峰保供期间,两回外供电线路也处在高负荷运行状态下,他们需要“每日2次+夜间巡视”开展供电线路环流检测和电缆接头测温,对变压器、开关柜、大功率设备开展跟踪测温,切实守护供电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上午送走“新愿景”轮,下午迎来“扎卡”轮,这一天的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格外繁忙,而这将是本月的常态。头顶骄阳、脚踩热浪、拥抱LNG跨越万里的奔赴、为酷热的长三角送去清凉,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正以最强“气”力,为天然气顶峰发电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据悉,该站单日输出天然气若全部用于发电,大约可发2亿度。
日报记者 徐书影 日报通讯员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