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首页>地方频道>宁波>要闻

“长跑”百场,“木兰”阅尽千帆迎“战鼓”

舞剧《花木兰》百场庆演剧照。

前晚,宁波大剧院内“战鼓”声声,由市演艺集团打造的经典舞剧《花木兰》迎来第100场庆演。

“长跑”百场,在经历全国巡演及“出海”美国后,“木兰”阅尽千帆。

第100场,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一部长效运行的经典舞剧,一个由《花木兰》创造的“传奇”。从1到100,《花木兰》的生命力何在?

不坠青云志,历经蜕变

“舞剧《花木兰》锻造的不只是一个花木兰,而是一群‘木兰人’。”2017年5月,舞剧《花木兰》首演亮相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一开演,便是惊艳。2024年,满载着荣誉和鲜花,《花木兰》“回家”。这七年,于所有参与《花木兰》创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段艰辛的成长与蜕变。

“花木兰替父从军,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英雄的成长史诗。因为有诸多艺术形式的改编作品珠玉在前,所以策划与制作一场独一无二的舞剧《花木兰》,需要慎之又慎。”宁波市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花木兰》艺术总监严肖平回忆,“历时大半年的时间创作,多次修改打磨,场场复盘调整,才有了成型的《花木兰》。”

不仅如此,作为被称为“舞坛双子星”的韩真与周莉亚共同指导的作品,从《沙湾往事》《杜甫》到《花木兰》,再到之后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咏春》,《花木兰》承前启后。

“在表现形式上,舞剧《花木兰》创新性地开创了‘舞蹈+武术+戏剧’的先河。”严肖平说,舞蹈与中国武术的结合,让整部舞剧有了特别的韵律,也展现了无数人内心憧憬的侠义与功夫。也正是有了《花木兰》的尝试与铺垫,在之后的舞剧创作中,中国武术的元素与中国古典舞蹈才有了更加深入和完美融合。

于编导是如此,于演员更是如此。“24岁,是我与‘木兰’的第一次‘相遇’。”花木兰的扮演者郝若琦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与角色花木兰之间,是一种双向成长。“花木兰这个角色带给我的,是职业生涯上的突破与成长。另一方面,我的个人经历也丰富了木兰这个角色的表达。百场下来,一个更成熟的我与更成熟的‘木兰’,都是时间赋予我们的财富。”郝若琦说。

深有同感的还有宁波市歌舞剧院首席演员夏天。“塑造卫将军这个角色的过程,也是在塑造我自己。”夏天讲述,自己是学中国古典舞出身,但为了角色要去学打戏,成为一名“武将”,几次转型,历尽艰辛。

岁月沉淀,留下的是璀璨的痕迹。也正因如此,舞剧《花木兰》的辉煌回归,见证的是一群“木兰人”的成长与蜕变。

常演常新,始终如一

百场巡演的难度在哪儿?“与前期打磨和创排一部新的舞剧不同,进入巡演,难题便是如何在‘行军’途中保持每一场都有高水准艺术品质。”严肖平说,为保护《花木兰》的生命力,每一场都容不得松懈。

在主创人员看来,保证舞剧艺术品质,“笨拙”和真诚往往是最重要的。

为将完整的舞美置景全数呈现在每一个舞台,5辆货车装载的巡演设备,一件都不能少。“《花木兰》的一个关键装置,是剧中最精彩的旋转装置,却是个难搞的‘大家伙’。”舞美设计制作相关负责人介绍,旋转装置直径15米,重约7吨。作为一个创新性的设计,在组装和运输上可以说是没有捷径可走,“只能用‘笨’办法一件件拼”。

不仅如此,庞大的演员队伍支撑也是“木兰出征”最坚实的后盾。舞台上扎实的武打场面、战场上“寒光照铁衣”的紧张气氛都是这部舞剧出彩的亮点。

是亮点,也是难点。“《花木兰》整部舞剧的‘勇’、‘飒’,来自一招一式的真打,场场如此。”主演郝若琦曾说,跳一场《花木兰》花费的体力,胜过于跳三场其他舞剧,尽管如此,每一场她都乐此不疲,拼尽全力。

与时代共鸣的木兰精神

在经历了百场巡演后,舞剧《花木兰》为观众留下了什么?

一路巡演至30多个城市,深入人心、赓续传递的木兰精神,让无数观众产生了超乎语言的情感共鸣。

2020年9月,《花木兰》巡演至四川成都,为医务人员等进行了一场公益演出。“那一场我们怀着巨大的敬意,向所有无名英雄致敬。”严肖平回忆,当晚的演出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当民族英雄与时代英雄“同框”,木兰精神也焕发出新的光彩。

2023年9月,中国的民族舞剧《花木兰》在美国波士顿、华盛顿两地巡演前夕,不少海外侨胞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反响热烈。

“重温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对我们自己的鼓励。”宁波市侨联海外顾问、宁波市荣誉市民徐德清回忆,有些观众驱车几个小时,只为一睹“木兰”芳容。其中的原因在于,《花木兰》对不少海外游子来说,是一种特别的乡情。

“作为海外侨胞,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也是一个新的‘战场’。《花木兰》是另一种乡情,一种自强不息、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鼓舞。”徐德清说。

无论于时代、于集体、还是于个人,木兰精神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深刻的解读。

昨天,不少观众在“木兰”的坚韧与柔情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共鸣心弦。“花木兰身上女性的柔情、战士的坚韧,是最打动我的地方。”观众秦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特意从长沙赶过来看《花木兰》的百场庆演,不虚此行,“演出接近尾声,‘木兰’独自在战场上内心的挣扎与成长,让我热泪盈眶”。

从1到100,《花木兰》的生命力来源于主创团队对每一个舞台的执着与把握,也来源于与时代共振的木兰精神的传承。

“战鼓”不息,奔跑不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8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