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龙年春节,浓厚的年味在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的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中弥漫。除去除旧布新、迎春接福、拜神祭祖等这些充满仪式感的传统年俗,“非遗”集市、村晚、乡村旅游等活动轮番上演,将年味“氛围感”一键拉满。各地活动风情迥异但却都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新活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着眼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非遗文化”“群众性文体活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只有把繁荣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基铸魂”工程落实落细,才能让农民群众提起精气神,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农村生活明显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显著提升。近年来,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深化拓展。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百姓舞台等建设充实了农村文化阵地,理论宣讲、科学普及、文体娱乐等各类文化宣传活动唤醒了农村文化基因。在筑牢公共基础设施“硬基础”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软服务”的提升。要积极推动城乡文化融合互鉴,通过文化惠民、城乡文化“结对子”等方式,推进公共文化资源下沉、人才下沉、服务下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尽“文化大餐”。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应在“结合”二字上做文章。要传承好传统音乐、戏曲、舞蹈、工艺等非遗资源,借力“非遗+文物保护”“非遗进社区”“非遗+课堂”等多种新模式,让非遗重焕新彩。要保护好乡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建筑,实施“非遗+文旅”新路径,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带动村民居家就业增收。
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立足“坚持农民唱主角”,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村超、村晚现象级出圈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给予引导、扶持和帮助,推动农民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打造出更多乡村文化精品,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生活。
作者:靖江市党史方志办公室叶舒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