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戏进万村”作为民生实事项目,既连着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又连着文旅部门文化供给,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准对接,有的放矢。今年以来,明光市把如何推进“送戏进万村”达到更深层次惠民实效,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围绕“谁来送”采购优质服务。院团在招标环节上,按照项目性质“量体裁衣”,重点关注项目招标条件和采购需求,编制招标文件前,详细调研参演过我市“送戏进万村”项目的中标院团经营状况,精准测算演出成本。同步征集基层文化站、村民对该项目的满意度和需求情况等,并将调查情况合理融入招标条件,切实解决“招标难”和“谁来送”问题。
安排“送什么”温暖回应民生诉求。在节目需求上,划分为两种类型的节目单分片区进行演出。一类以黄梅戏整本大戏为主,节目数量达20个,涵盖了“孝老爱亲”“乡风文明”“家风家教”等题材。另一类以黄梅小戏(折子戏)、本地非遗节目,新创民生题材、防电信诈骗等综艺类节目为主,节目数量达50个。主管部门将审核确定的演出节目单发至各乡镇,由乡镇组织行政村自主挑选节目单,做到精准服务,如北片区女山湖、潘村等8个乡镇街道,在本辖区内各村演出节目单差异化率达到100%;南片区明东街道、石坝镇等9个乡镇街道,将当地省级非遗节目《明光钱杆》、宣传“15分钟阅读圈”题材的《变了》纳入购买服务清单,提升群众参与热情,解决“送什么”问题。
解决“怎么送”增强送戏惠民质效。在演出安排上,按照全年演出场次80%比例统筹送至行政村,剩余20%的场次送至景区景点、城市街区、公园广场等人流聚集的地方。组建“县、镇、村、剧团”四级联动小组,全程对接跟踪问效,实时协调解决问题诉求。同步做好演出前后的送戏宣传,通过“明光发布”“明光文旅”公众号提前发布演出信息单,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提醒村民,演出当天剧团利用车载喇叭在村里进行义务“巡游”,演出现场安排专人进行监管服务,并随机开展抽查,发现问题现场交办整改落实,确保了送戏质量和观看效果,解决“怎么送”问题。
探索“送戏+”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上,明光市精心探索“送戏+”行动,打破传统“一村一戏”的演出模式,让戏曲走进景区、街区和商业综合体。据统计,今年2月份,明光市在滁州地区率先启动首场演出以来,结合“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主题演出活动,安排2家剧团分别走进静港营地景区、抹山寨农耕园、三界外生态旅游度假区、桃花文化旅游节、抹山庙会、“5·19中国旅游日”等地,开展专场戏曲演出16场,共惠及乡村游客、市民群众7000余人次,积极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动农文旅、商文旅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