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

首页>地方频道>芜湖>要闻

从“政策传声筒”到“服务集成商”

大江评论员

据报道,春节前后无为市的镇、村(社区)干部集体解锁了新身份——重点企业的“人事专员”。这可不是简单的挂名兼职,而是实打实为新春返乡人员提供从职业指导、职业推介、面试、体检到入职签约的“一条龙服务”,让返乡人员在求职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求职效率,顺利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就业服务传统模式中,基层干部往往扮演着“政策传声筒”的角色,无为市的创新实践则意味着完成了向“服务集成商”的进化——将就业服务链条延伸到职业指导、面试、体检、签约等就业的全过程。这种“贴身管家”式服务,既避免了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梗阻,又降低了企业的用人试错成本。

和深圳市的“就业服务专员”制度相比,无为市的创新在于将服务主体下沉至最基层的村社干部,发挥其既掌握返乡人员的技能图谱、又深谙本地企业用工需求的优势,从而实现人岗的精准匹配。这种“双向解码”能力,往往是破解“用工荒”与“求职难”并存困局的关键所在。

无为市的制度创新,折射出地方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角色嬗变。从职业指导到入职签约,基层干部用行政资源织就的“服务网格”,恰似在求职者与企业间搭建起就业“直通车”。这种深度介入模式的背后,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转变。

近年来,我市农民工本地就业比例不断攀升。芜湖市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返乡农民工打算在家乡附近就业创业。当北上广深的流水线开始遇冷,当县城工业园的高端制造岗位虚位以待,基层干部的角色转换,实则是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主动卡位。他们用行政“润滑剂”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摩擦成本,本质上是在重塑县域经济的人力资源竞争力。

对比先发地区的“抢人大战”,无为模式展现出不同的解题智慧。珠三角的“就业直通车”依赖市场机制,而无为市则打出了“行政服务牌”。这种差异仿佛西医与中医的疗法之别:前者用市场这剂“猛药”快速见效,后者用行政服务的“温补汤剂”系统调理。当深圳的HR们在直播间“带岗”时,无为的基层干部们却在田间地头“说岗”,两种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的差异形成了有趣对比。

当然,这场创新实践也需要防范“角色混淆”的潜在风险。基层干部兼任“人事专员”,断然不可模糊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的地方曾出现分配指标的“摊派式就业”,就是前车之鉴。无为市需要建立清晰的权责清单,确保行政力量是服务者而非主导者。可以考虑使用数字化平台进行服务流程的可视化监管,让“人事专员”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当基层干部的文件袋里装上企业用工需求表,当村委会的公告栏里张贴着企业岗位薪资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服务形式的创新,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级。这种“行政服务+”的创新模式,或许能孵化出更具韧性的就业生态系统,形成行政效能与市场活力的交响。未来的改革方向,不妨考虑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服务效果的数据反馈系统,让“人事专员”的服务质量像网购商品一样可评价、可追溯。毕竟,就业服务模式创新、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不仅需要敢闯敢试的勇气,更需要科学精细的绣花功夫。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1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