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口述历史

孙学刚口述历史:拼着命也要招商 枣庄未来可期

  【人物介绍】

  孙学刚,1950年生,中共党员,枣庄市薛城区人。1970年参加工作,曾任枣庄市陶瓷一厂副厂长,枣庄市酿酒厂厂长、党委书记,峄城区委副书记,山亭区委副书记、区长,山亭区委书记,枣庄市政协党组成员、市委统战部部长,枣庄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先后获“山东省优秀管理者”“枣庄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访谈背景】

  29岁担任陶瓷厂副厂长,33岁担任酒厂厂长,孙学刚的骨子里沉淀着深厚的工业情结。后来,他的工作变动,无论是在山亭区,还是在枣庄市,那份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做强工业的初心从没有改变。孙学刚口述历史,采用倒叙的方式,让我们在岁月流转之际,看到了一批批创业者辛劳的背影,甚至牺牲。“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唯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1

  为招商日夜奔波,不幸遭遇车祸

  发展的道路从来不平坦

  【口述内容】

  孙学刚:1995年,我调任枣庄市山亭区工作,历任区长、区委书记。在山亭工作的前三年,我通过走访、调研,对区情、民情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山亭区山地面积较大,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摆在我们面前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快发展山区经济。

  我同区长商量制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在充分认识区情基础上,通过发展农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借助工业强区,壮大山区经济。具体计划:其一,我们下决心对区属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配置;其二,增加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外来投资。只有引进了资金,引进了技术,一个地区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1996年7月24日,我偕同山亭区王副区长和市工商银行王副行长一行四人,前往北京向国家经贸委汇报工作。当时,我们正在与北新集团洽谈一个大的招商项目。国家有关部委同志告诉我们,该项目需经山东省申报。我们立即联系,省经贸委领导正在青岛开会。7月25日,我们又急忙驾车从北京前往青岛。深夜十点,终于找到机会进行汇报。为尽快把项目落地,我们一边等待领导研究,一边再去北京准备提交材料。于是,7月26日凌晨4点,我们就起床,4:30动身上了高速公路。没想到,在高速公路高密段,小车不幸撞击到高速公路隔离带。我坐在驾驶员的后面,在一瞬间被甩了出去。等我好不容易爬起来,才发现自己满身鲜血。再看看,车身损坏严重,老式挡风玻璃破碎,驾驶员王军的头部被砸穿了一个小窟窿。坐在副驾驶位置的王副区长,好在系了保险带,幸运地留在车里,但人也差点被保险带勒得窒息,他的一根大拇指骨折。但是,坐在我旁边的王副行长不见了,怎么找也没有找到。

  我们没办法,只得先互相搀扶着,在高密段下了高速公路,住进了服务区。服务区的工作人员一看我们受伤那么严重,就近为我们安排了手术。检查中,发现我肋骨有一根骨折,胳膊上撕裂了一个口子,缝了8针。随后,他们派人去寻找王副行长,一无所获。最后在高速公路下面的山沟里找到他的时候,只有残缺的躯体,不见头颅。事后推测,王副行长在被甩出车外的时候,脑袋撞击严重,粉碎了。非常惨烈。

  这次事故,造成了一死三伤、车毁人亡的悲剧。现在想一想,我仍觉得非常后怕,生与死就那么一瞬间的事情,来不及做任何的反应。第二天,我们转移到枣庄市立医院继续进行治疗。组织上妥善处理了王副行长的身后事,把他尚未就业的孩子安排进工行系统工作。尽管这样,牺牲了一位优秀的县级干部,对于我们确实是一场巨大的损失。现在我们时常回想起来,很是难过。

  得知消息后,北新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和总经理李宜民一起赶到枣庄看望我们、进行慰问,并明确表态,同我们山亭区进行合作。他们说“我们原计划想让你们出30%的股份额,现在你们不需要拿了,由我们北新集团全额出资,在你们山亭区进行投资建设,后面的项目也无需你们出钱。我们在你们这里投资,吸纳你们山亭的劳动力,税金交给你们山亭,帮助你们山亭进行建设。你们的精神确实太令我们感动了,我们应该向你们学习”。北新集团在山亭投资的项目正式运营后,给山亭区上缴了巨额的税收,成为山亭区支柱性产业。

  【历史现场】

  在山亭区工作期间,孙学刚和区里同志时时充满紧迫感。第一个引进的大项目华润纸业,已经成为山东省的造纸大企业,年造纸达到60万吨。在济宁市何岗村投资的何岗煤矿,煤质好,开采量大,每年可以给山亭区贡献一个亿的利税,成为区财政的一个重要支柱。抢救了一个濒临破产的羽绒厂,工厂新开后,能够年产600万件牛仔服,产品在当时全部外销,安排就业400多人。

  2

  滴酒不沾,却被任命为酿酒厂厂长

  十里泉特曲,人称“枣庄小茅台”

  【口述内容】

  孙学刚:1980年底,正值枣庄市大办实业。经过考试,我被录取为枣庄市首届党政干部班学员,学了两年,取得了大专的学历。适逢国家提出干部“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领导给我充分信任,让我到枣庄市酿酒厂当厂长。这一干就是将近十年的时间,干企业的酸甜苦辣咸这五味,都经历了许许多多。

  酿酒厂建于1971年,我去的时候是1983年年底。企业亏损,领导班子几次调整。在枣庄市干部大会上,酿酒厂曾遭市委主要领导点名批评。这个时候,组织上让我到酿酒厂担任一把手,我感觉责任重大。当时一位老领导和我谈话说,小孙啊,叫你到酒厂去当厂长是对你的信任,我给你一年时间,你要是干不好就地免职。我那个时候,有点年轻气盛,拍着胸脯说:别说一年,半年也不用。我说如果超过半年这个期限,没有起色没有变化没有发展,不要你就地免职,我自动辞职。

  在宣布新厂长上任的全体职工大会,我说了四句话,简单地概括就是,面对酒厂的这样一个局面,首先我得依靠大家。我的治厂方略是:生产上抓紧、经营上搞活、管理上从严、生活上关心。那个时候,我给我家属说,把三个孩子交给你,你帮他们做好饭,安排好学习,我没时间问。我说大庆油田的王进喜你听说过嘛?我宁愿少活二十年,要给自己争口气、要给爹娘争口气。我怀着一种朴素的心情给我的家属做了工作。她说:那行,你上厂里干去吧。

  那个时候,枣庄市酿酒厂到家总共就三公里的路程,我一般都吃在厂里住在厂里。只有衣服弄得很脏了、很不像样了,才回家住一宿,换一身衣服,再回来上班。当时酿酒厂的症结在于:产品积压滞销待销,资金少、周转不过来。为拓宽市场,我就带着销售科的刘科长走南闯北。往南到江苏的泰州、如皋几个地方推销;往北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一带,我们都去了。到内蒙古的时候,那个地方沙漠化比较严重,跑一圈,嘴里眼睛里都是沙。有时候也想,在自己33岁的时候,组织上就给了我这么个平台,是莫大的信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得积极工作,得好好地干。

  平时我滴酒不沾。但我需要找会喝酒的专家、喜欢喝酒的人品尝,让他们提出宝贵的建议,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整改,这样我们的产品就能够更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口味。所以枣庄人就把我们这个产品称为是“枣庄市的小茅台”。为了推销自己厂里的酒,有时不得不与客户抱瓶而饮。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北方与南方的市场都逐步打开了。原来每一天销售百瓶左右,后来每天销售两千瓶,再后来每天销售一万瓶,半年以后每天销售两万瓶,一年以后每天销量高达二十万瓶。产品的销售与日俱增,为国家提供的税收就越来越多。

  到酒厂一年,酒厂被评为先进单位,我个人被评为先进个人。第三年,正好实行物质奖励,根据我的工作和酒厂盈利情况,考核奖励我三百块钱。三百块钱拿到手,我当然很激动,这是大家对我工作的肯定。我从奖金中拿出来一百块钱给厂幼儿园的园长,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买食品,让他们更加活泼可爱。另外二百块钱给了厂行政科的科长郑英,用来买松树、柏树,栽在我们这个厂能够植树的地方,象征着我们厂的未来常青不衰。

  几年下来,一方面抓销售,把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就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买房子。第一年买了一幢楼,第二年、第三年买了一幢楼,第四年一买就买两幢楼。根据职工的多少、职工的需求,几乎每年都买一幢楼。我在酒厂工作近十年的时间买了九幢楼,职工的住房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我们当时提了一个口号:企业好,职工好,这叫一荣俱荣,干不好大家都不好,干好了大家都有所获利。我们要在枣庄酒行业中独占鳌头,如果行情变化了,都不好了、都倒下了,我们也要最后一个倒下。到1990年,我们就上交税收800万,1991年是900万,1992年底也就是我离开酒厂之前,上交税收已经过千万。

  山东是粮食大省。我们的酒啊,都是浓香型的白酒,有38度的、43度的、48度的 、53度的,还有58度的。在我们这个地方特别的受欢迎。我们采用原始的、传统的工艺生产。大麦、小麦、豌豆、玉米、高粱买来后,根据产品的不同档次、不同比例进行配比,生产出来的产品口味就是不一样,档次不一样。最便宜的一块钱一瓶,好一点的一块五,还有三块五。那个十里泉特曲就是八块多钱一瓶,高档一点。最高档的是甲鱼大补酒,七十多块钱一瓶。在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之际,我们以满足广大的农村市场为主要目的,薄利多销。像一块钱一瓶的酒,我们卖一瓶能赚一毛钱。一天是两千瓶,可以挣到二百块钱。价格比较低的酒,我们一年可以销售五万吨。厂里的包装车间白天晚上二十四小时连轴转,都不够卖的,买酒排队要预付款。

  【历史现场】

  针对消费市场,枣庄市酿酒厂加强技改,推出甲鱼大补酒特色产品,品牌知名度一下子得到提升。他们买来新鲜的甲鱼,进行工艺处理加水酶解,再经过滤、蒸馏,配以17度以上的白酒,溶入名贵中药,终于研发出甲鱼大补酒,售价达到七十多块钱一瓶。在济南、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投放后,深受重视养生保健人士的欢迎,厂里的效益也得到大大的提高。孙学刚说:酿酒厂生产的酒,长期用“十里泉”商标。枣庄确实有十里泉这个地方,消费者对“十里泉”酒都有感情。

  3

  二十岁招工走进枣庄市陶瓷一厂

  白天管财务,下班后到车间生产大缸

  【口述内容】

  孙学刚:1969年,我在枣庄三中高中毕业,正值“文化大革命”。虽然大学已经停招,我还是在家里把以前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课本,经常拿出来温习。1970年,枣庄市劳动局招工,我就报名,录取到陶瓷一厂当新工人。那时想法简单,陶瓷一厂是国营企业,是生产备战品的,比较稳定。

  我的家庭十分贫穷。父亲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打过仗受过伤,革命伤残军人,三等甲级。解放前后,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鲁中南军区司令部四科任管理员。我父亲1949年结婚,我是1950年出生。我们姊妹六个,靠我父亲的工资,只能勉强地维持基本的生活。记得还是计划经济的年代,看着大众饭店卖油条,这么长的一根油条,金光闪闪,香气扑鼻,想买一根吃,但没有钱。当时需要多少钱呢?八分钱。可就是这八分钱,我也舍不得买。幼小的心灵有个理想:什么时候能以后干了工挣了钱,能把这个香喷喷的油条当饭吃,饱餐一顿,就好了。

  1970年参加工作以后,我就有了一个想法,只要我干了工,那就得好好地干,努力地干。我学毛选,《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三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现在回想起来还十分亲切。我父亲也对我说:要走得正、站得直,犯法的不吃、犯罪的不干,听领导的话好好干。有了这些思想基础,从参加工作开始,我一天都没懈怠过。

枣庄市市中区齐村炻陶窑

  从1970年9月29号到1971年的2月6号,我在车间干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就被调到科室做财务工作,一干就是五年,后来又让我管理生产。近十年间,我白天在科室里做财务工作,晚上下班后就换好工作服,到车间里和工人一起摸爬滚打,帮助工人干活。这样既联络了和工人的感情,同时也使我熟悉了各车间的工艺技术。1979年3月,我担任枣庄市陶瓷一厂的副厂长,有一种幸福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增强了自觉性、积极性和上进心。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年半的时间,陶瓷一厂扭亏为盈。

  当时我所在的陶瓷一厂,就是生产容器容量不同的陶瓷产品,有大缸、中缸和小缸,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要备战、要保卫人民,就要储备粮食。陶瓷缸储存粮食,最大的好处是防水防潮防鼠。陶瓷用的陶土原料,就在我们枣庄。附近有陶土矿,资源还比较丰富。陶瓷一厂生产了大概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吧,原料一直还是源源不断的,能够自产自足。

  大大小小的陶土买回来,要放到搅拌机里搅拌,形成四十公分一段一段的陶泥,然后放到压机当中跟着机器转,压出模型,形成陶坯。坯子经24小时自然晾干。然后就上釉、进行煅烧,最高的温度可达1160摄氏度到1180摄氏度,高温烧成。

  我们枣庄以前有四个陶瓷厂,陶瓷一厂和陶瓷三厂,生产大件陶瓷,产品大同小异。陶瓷二厂、陶瓷四厂生产小件陶瓷,比如小茶具等。陶瓷一厂是规模最大的,论性质,陶瓷一厂是国营的,其他三个厂是大集体的。

  【历史现场】

  枣庄市陶瓷一厂,当时主要生产各种型号的陶瓷缸。枣庄本地粘土储量较大,当地人有做土陶的传统。在“备战备荒”时代背景下,在孙学刚这些新工人眼里,生产陶瓷大缸具有为国家“备战备荒”的意味。事实上,枣庄制陶业历史悠久,更与这块土地的资源有关。储量丰富、水系发达又造就枣庄陶瓷的制作成本和运输成本比较低廉。孙学刚在枣庄市陶瓷一厂的经历,可以让我们记起枣庄传统的制陶业。

  4

  为工业强市积极建言

  枣庄的未来可期

  【口述内容】

  孙学刚:后来我回到市委工作,在市委统战部工作了5年,又在市委党校工作了5年。统战工作的一个重心,就是凝心聚力,团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士,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建言献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枣庄有发展,有进步,但是同别的省市进行横向的对比,实际上我们进步的幅度并不大。距离拉大了,也使得我们这些老同志忧心忡忡。市委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的“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非常契合我们枣庄的实际,好多退下来的老同志听了市领导的讲话以后,都产生了共鸣,因为我们好长时间没听到这样的声音了。

  工业不发展,枣庄就没有希望,工业发展才能带来枣庄的发展和振兴。二十年前,枣庄的煤炭资源就面临着枯竭。十年前,枣庄就是一个资源枯竭型的城市。毋庸讳言,枣庄在工业转型上,步伐较为缓慢,认识也比较晚,产业发展不太迅速。

  如何做好枣庄发展的大文章?我觉得既要发展高精尖的企业,引外资来发展,像精工电子、精工纤维等行业,以及能够与高铁配套的项目,需要大力扶持。同时,枣庄一些传统行业,也不能放弃。例如建材行业,怎么能不发展呢?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技术人才,有驰名的品牌,有相应的知名度,都是可以再发展的。

  目前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优化生态环境,才能够使外资纷至沓来,形成洼地效应,改变过去客商对枣庄一些不好的看法。领导应该多去客商中交流交流,搞搞座谈会,问问他们有什么困难,该解决的解决,靠政策、感情和待遇来留人。招商意识强烈,枣庄的未来可期,枣庄未来的发展将会是令人振奋的。

  【历史现场】

  2021年5月,在枣庄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办公室,孙学刚就“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建言献策:第一,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进一步加快枣庄发展;第二,要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利用外资来发展枣庄、振兴枣庄;第三,发挥枣庄资源的优势,做好把资源优势和枣庄发展结合的文章;第四,枣庄要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整治生态环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中心内容是:瞄准工业发展的目标,精准施策。谈话持续了30分钟。对此,孙学刚说:我的建议也有不少不成熟的地方,市委主要领导耐心听取并做笔记,让我十分感动。

  采集时间:2021年9月9日

  采集地点: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会议室

  采 集 人: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90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