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阳县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泗阳人民在中共泗阳县委的领导下,不畏强暴,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大的历史贡献。其中,有这样一群女英雄,我们不该忘记,也不能忘记,她们就是苏北大地上的巾帼英杰。
△泗沭、泗阳、淮泗三县及运河特区区域图(泗阳县档案馆藏)
在抗日救国斗争中,根据形势需要,泗阳境内先后成立了泗阳、泗沭、淮泗、运河特区四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在党的领导下,随着抗日运动不断深入人心,妇女救亡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妇女骨干越来越多,农村妇女的觉悟也有较大提高,争取妇女解放的要求愈加迫切,建立妇救会势在必然。
妇救会是妇女救国会的简称,它在整个敌后全民抗战中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正如毛主席指出:“妇女在全面抗战中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教育子女,鼓励丈夫,教育群众,都要通过妇女来完成…妇女的力量是伟大的,现在抗战要有妇女参加,生产也要有她们。世界上很多事情,没有妇女的参加,就不会取得成功。”
△中共江淮二地委关于加强妇女工作的指示(泗阳县档案馆)
1942年7月,泗阳抗日民主政权为提高妇女的阶级觉悟和爱国思想,把妇女组织起来,发动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妇救会组织,使她们成为一支抗日生力军。据史料记载,泗阳县成立县妇救会,经过妇救会成员的推选,陈同轨任会长,张仲萍为副会长。县妇救会成立后,三庄区很快建立了十个乡妇救会,发展会员一千二百多人。以妇救会为主体,加上姊妹团、识字班等妇女组织与团体,团结了众多妇女骨干和广大妇女,成为解放区一支强大的力量。各区、乡、保妇救会积极组织起来,成员大多是做过乡长、乡指导员及地委干校培育出来的女同志和在各项工作中涌现的积极分子。妇救会的成立,标志着妇女运动打开了新的局面,广大妇女中蕴藏的分散革命力量迅速被整合,汇入到抗日救国、解放社会、解放自己的洪流中。
学习文化 寻求自身解放
1942年秋,泗阳县委举办农、青、妇干部积极分子训练班,由文教科(股)牵头,各群众团体参加,以农村小学为基地,由学校派出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从而加强了对识字班的指导,使这项工作走上了正轨,并得以迅速发展。政府发动妇女上识字班学习文化,如泗沭一区十一村就组织了四十二个妇女识字班,共有学员五百四十四人,还组织了八个读报小组,共有四十七人参加。到抗战胜利前夕,泗阳县各区、乡凡有学校的村子都组织了识字班。与此同时,妇救会还组织妇女参加生产支援抗日,教育妇女剪发、放足,反对包办婚姻,实行婚姻自主,讲形势讲任务。动员大家走出家门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妇女干部队伍随之不断扩大。
为克服日军、国民党政府经济封锁造成的困难,妇救会增设了纺纱课程。当时,三庄区妇救会会长陆先进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带领妇女纺纱织布,发动民众开荒种地,进行生产自救。为带动妇女学习纺织,每到逢集,陆先进扛着纺车,到人群最密集的地方,传授纺织技艺,吸引了过往的人,遇到想学习纺织的妇女,陆先进即时给予指导。
经过反复的宣传,广大妇女认识到,学到手艺,既可为抗日出力,也可提高自己的地位。因此,她们学习纺织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很多妇女学成之后把纺纱技术传给更多的乡亲。当年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雨打三九头,犁牛遍地走。不分男女年老和年幼,多出力多把汗来流。有饭吃,有衣穿才能保家乡”就是当时生活的写照。在妇女们影响下,有些男同志也摆起了纺车。
在艰苦激烈的斗争中,陆先进成了群众爱戴的妇女干部。内战爆发后,她在《淮海报》上刊文,谴责国民党反动派,揭露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罪行,积极动员群众反对内战。1947年,她担任泗沭县妇女联合会主任,领导全县妇女坚持敌后斗争和支前工作,卓有成效。
在纺织运动中,妇救会干部是纺织技术的积极推广者。掌握技术后,她们就背上棉花、纺车,走家串户,手把手地教群众纺线、织布。经过妇女干部们的艰辛努力,妇女群众及其公婆、丈夫看到了纺织的好处,纺织运动的蓬勃发展,妇救会干部的付出是不可估量的。虽然纺纱织布是妇女工作的中心,但是这百来人也是一支精干队伍,教育培养工作不能放松。尤其是新提拔的脱产女同志,她们不仅需要学习纺织,还要学习文化,学习军事,积极进行反扫荡训练。
据此,培训班又开设了文化政治等课程。一般都是晚上开课,培训内容理论结合实际,上课的条件很差,没有黑板和粉笔,就在墙上划;学员没纸没笔,就在手心划,需要写的时候,就用泥块在门上、墙上写。培训一段时间后,妇女们学会了识字、记账等知识,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为她们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组织农会 开展生产运动
1944年春,泗阳抗日民主政权贯彻党中央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坚持依靠贫苦农民,团结广大群众,在各区、乡、村建立农会组织;依靠农会,执行减租、减息法令;根据灾荒情况,组织群众恢复生产,开展生产自救。根据地逐步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群众积极响应,组织农业互助组。
在这期间遇到的困难是“丰衣”的问题,种棉花、织布有很大难度。妇救会打听到从河南、山东过来的人有纺纱织布种棉花的技能,就出面请他们来为大家培训这些技能,培训工作进行的很顺利,当年就取得了好成绩,平均每亩农棉有五六十斤的好收成,妇救会将各类培训实践的成果经验在全县加以推广。
△穿城区群众开展纺纱竞赛
妇救会的织布班规模也在有序扩大,有400多台机器,已成长为一个庞大的群众组织。为唤起众多妇女的觉醒,使之成为抗日的生力军,县委决定在全县推广纺纱织布技术,让训练班学员当老师,负责到各地培训。织布的同时也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到了人民群众的身边。经过培训,很多家庭妇女学会了自纺自织,过冬问题有了保障。大家学会了技艺,同时,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参加对敌斗争、拥军支前等中心任务。
参加妇救会,点燃了许多劳苦妇女的革命热情,已成为妇女群众的向往和荣耀,在轰轰烈烈的抗战斗争中,训练班学员们都提高了斗争的觉悟,留下了很多妇女群众催人泪下的斗争故事,也锻炼出一批优秀的妇女干部,彰显了淮海地区广大妇女保家卫国、驱除日寇的钢铁意志和坚强决心。
传授布艺 织布支援前线
1944年秋,淮阴地委书记来泗阳检查县联社工作时说:“纺纱、织布作为妇女中心任务,这样决定很好,我建议首先在妇女干部中确定这样的思想,学会纺纱织布又要配合做好妇女工作,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县农会长兼县联社主任夏林在全县妇女干部大会上传达地委的指示,争取将纺纱织布在全社会面铺开,还组织妇女全员参与培训,讲了织布与穿衣的关系,后勤与军队的关系。大家听了反响很热烈,纷纷表示要做纺纱织布的带头人。想学织布的人很多,口粮问题很难解决,只好用逐步招生的方法。县联社干部四处奔忙,添置四台织布机,培训班初具规模,纺织训练班正式运转。
△纺纱织布忙
训练班的学员非常认真,大家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干劲十足。通常是天一亮就开始纺纱织布,一直干到天黑,工作效率非常高,纺出的纱都是当时的一级好纱。她们懂得节约原料,基本上不浪费棉花,一斤棉花能纺一斤纱,不仅能得到工钱,还能另得一两纱线。大家学会了纺纱,又计划着学习织布,但库存的原料(纱)是有限的,仅够两张布机来操作,每次培训只能有两人上机操作。只能轮流上机学习,这样学习和生产两不误。妇女们从自己的实践中感受到自力更生的益处,她们有着无比的自信。
织布训练班的成果,很快就在全县推广,带动许多妇女走出家门,积极参加田间劳动和抗日斗争的各种活动,支持革命工作。为了扩大影响,使更多的姐妹能学会织布,县联社和各区妇救会长挑选年纪较轻、有培养前途、不脱产的妇女干部进行宣传动员。人招齐了,大家分工协作搭建场房、制作简易土织布机,节省了很多开支。
学员们经过教育动员,懂得了学习织布的目的和意义。简易的织布机整天“咯哒”地唱,纺车“嗡嗡”地伴奏,嗡嗡的纺轮声和嗒嗒的织布声,与妇女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抗战团体,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文艺宣传 激发革命热情
抗日战争期间,各乡、村都有夜校和剧团,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要求,以一些真人真事为题材,自编自演了很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还大量利用民间的花船、高跷等传统形式,注入新的内容开展宣传。田间地头到处都能听到抗日小诗、抗日歌曲和自编的生产小调,如抗日小诗《夏征》:“南风送暖麦登场,打清扬净送公粮。民食军需同兼顾,生产杀敌两事忙。”以及《秋夜》:“炊烟四起收工忙,一席乘凉晒谷场。玉米南瓜晚饭后,卷烟共话扫敌顽。”(选自《泗阳文史资料》)这些文艺形式对于宣传抗日,巩固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时,群众跳秧歌舞也很热火,全县组织了四百多人的秧歌舞队,在泗阳王集西边的一个大场上跳呀,扭呀,唱呀,优美的歌声唱出了广大妇女对和平的热切期盼和对八路军的衷心爱戴。
动员参军 共同捍卫家园
1943年冬,泗沭县掀起参军热潮,陆先进一个人动员7名青年入伍,被泗沭县评为“一等扩军模范”。1944年,陆先进以全票当选为泗沭县穿城区妇救会会长。当年端午节前后,有一部分新四军从前线下来在穿城区整训,她带领妇女去军队驻地慰问,拆洗缝补,给驻军洗衣800套,做衣、补衣700套,拆洗被子30多条,还帮伤兵洗血衣110套。她还经常带头磨军面、做军鞋。她领导的妇女做的军鞋数量多、质量好。有的还加做鞋垫,用红线绣上“抗战到底,胜利前进!”鼓舞官兵斗志。
1945年秋,泗沭县组织反攻团,又一次掀起参军热潮。陆先进领导的穿城区妇救会工作尤其活跃,她动员18个青年入伍,出现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军的场景,也因此她再次被评为泗沭县“一等扩军模范”“淮海区一等扩军英雄”。据泗阳支援淮海战役数据统计档案记载,在淮海战役中,泗阳、淮泗有四期近10批民工支前,泗阳县共出大车600余辆,小车1000余辆,小驴2700头,出民工1.8万人次,送面粉275万余斤,担架2550余副。淮泗县七个区,磨面粉307万余斤,做军鞋1.7万双,在支前中评出各类支前功臣2000余人。这些数据,很多都是广大妇女做出的贡献。
妇救会的成立,培养了妇女积极分子的抗日意识,大力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培养、发展了一批党员,支持八路军各部队的抗日活动,建立了党同人民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妇救会积极配合青救会,加入到保卫人民的行列中,她们用柔弱而坚强的身躯撑起了全面抗战的半边天,成为坚持抗战、建设根据地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