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首页>地方频道>嘉兴>要闻

嘉兴“大企帮小店”激活经济“毛细血管”   

“自从成为友邦吊顶的供应链单位后,客户就会主动找上门谈合作,销量翻了几番。”昨天,海盐县百步镇吉源电器配件厂内,机器高速运转,该厂负责人刘红向记者展示他们最近在友邦吊顶技术指导下推出的新款消音排风管,“我们今年的产值能超700万元。”

在嘉兴,像这样受益于“大企帮小店”行动的个体工商户已有4420户,18家龙头企业通过技术输出、渠道共享、金融支持等方式,重塑小微经济生态。目前,全市已培育“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1275家,“个转企”1040家,培育首批省级“浙个好”品牌工商户21户。

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帮扶”

个体工商户如同“毛细血管”,虽微小却至关重要——承载着民生烟火,托举着就业大盘,更是市场活力的“晴雨表”。然而,近年来,成本高企、场地难寻、用工短缺、融资受限等“成长烦恼”,让这些“小微细胞”面临挑战。

统计显示,嘉兴80多万户市场主体中,95%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如何让“小舢板”也能乘风破浪?嘉兴推出“大企帮小店”机制:龙头企业带着技术、渠道、资金“三件套”,与街边小店、社区商铺、乡村作坊结成“发展对子”,既解燃眉之急,更授长远之渔。

这项工作始于去年9月,嘉兴市“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推进会现场,4家大企业与8家小店签订3年帮扶协议。火星人厨具为结对小店提供智能厨电安装培训,毛衫汇开放线上平台流量扶持,新澳纺织共享供应链资源……

“通过搭建平台为企业梳理需求,再根据需求、行业特征和发展特点,将帮扶对象分类,确保精准对接到适合的大企业资源,建立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嘉兴市市场监管局注册登记分局副局长张鸣辉介绍。

具体来讲,一方面,从特色产业、集聚平台和优势品牌入手,对接制造龙头、品牌餐饮、直播运营、园区管理等不同领域“大企”,挖掘人才、空间、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形成优势项目;另一方面,通过个体工商户发展状况数据采集、重点走访全面了解个体工商户发展困难与需求,汇集需求100多条。

在嘉兴,服务企业早已突破部门壁垒,形成了跨部门联动的“服务生态圈”。秀洲区推出的“益嘉亲”一站式服务加油站成为亮点。通过整合市监、税务、金融等12个部门资源,个体工商户可“进一扇门”办结融资贷款、法律咨询、电商培训等事项,其首创的《个转企落地模板》更被纳入全省政策细则,今年已有336户个体工商户通过“直接变更”升级为企业。

破解小微经济“生存密码”

“现在规模做大了,我们要再开一个档口。”当下是羽绒服销售淡季,在平湖·中国服装城三楼,优迹服装店的老板娘徐瑶站在自己新盘下的店面里,踌躇满志地谋划着装修的事宜。自从搬到由结对帮扶企业提供的黄金档口,走上品牌经营之路,她的销量同比上升了40%。

这个变化源自平湖服装城有限公司“百家名品上三楼”培育计划。

“我们把三楼定位为原创、高端、自主品牌区域,主动为有品牌力、原创力和品质力的个体经营户提供重点帮扶,包括提高品牌曝光率、提供金融赋能等优惠政策。”平湖服装城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陈杰说,“去年还打造了羽仓线上平台,进一步为小店增加曝光率。”

近百家原本“蜗居”街角的个体服装店,如今入驻商场黄金展位,通过企业提供的智能零售系统,实现“线下体验+线上引流”的数字化运营。在蜕变的过程中,平湖狄桑特服装店经营者肖向阳将产值做到了4000万元。回头来看,他最感念的是服装城总是第一时间向商户传递流行风向,因为“选品能力是小店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平湖·中国服装城已入驻经营户2000多家,年销售额超400亿元。为了满足市场内个体经营户的需求,服装城还引进设计师、版师、操作工等技术人才,并积极对接杭州、郑州等知名设计师团队,为商户的羽绒服款式原创提供助力。

从平湖·中国服装城向西40公里,位于秀洲区洪合镇的众创毛衫精品市场,也正依托毛衫汇平台掀起一场“小店革命”。“现在直播电商是服装产业的风口,我们开展相关直播培训,告诉小店什么好卖,同时抱团对接大网红主播,打开国内外销售渠道。”嘉兴众创毛衫精品市场董事长、浙江网联毛衫汇总经理姚明良告诉记者。

4月11日,记者在毛衫汇直播基地看到,来自1500多家小店送来的样衣整齐摆放着。“整个数字化的过程由我们来做,如果有客户选中,小店只管安心生产,我们会垫付货款。针对网购退换货严重的问题,也由我们负责处理。”姚明良利落地说道,“当然,我们建立了统一的质量检测和溯源机制,达标产品可以使用我们的公共品牌。”

记者采访时,毛衫汇正在筹备将小店的样衣带上广交会,要为他们创造更大的舞台。

从“结对子”到“产业链共生”

在更广阔的帮扶舞台上,嘉兴计划到今年底将结对规模扩大至8000户,让更多“小个体”实现“大作为”。

“这不是简单的资源输送,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竞合关系。”嘉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嘉兴探索的价值在于,既解了小微经济的“近渴”,更培育了其“自我造血”能力,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的市场化路径。

友邦吊顶与当地50多家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结对帮扶,并将它们纳入小微供应商供应链体系,实现“大企标准+小店柔性”的互补格局。目前,友邦生产的产品除了核心零配件由自己生产外,其他90%的零配件均可向当地企业采购。

浙江友邦集成吊顶股份有限公司采购经理王敏峰表示:“在助力小店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健了我们自身产业链的韧性。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关键性物料的制作和研发上。通过给小店一些辅导帮助改进工艺,也可以降低我们的采购成本,保守估计已节省了几百万元。”

商户经营数据成为产业链优化的“指南针”,推动“需求—生产—销售”精准对接。去年9月至今,平湖·中国服装城通过结对小店收集到200多条消费者反馈,设计师们据此调整了2025年流行款设计。“小店是最前端的市场传感器。”陈杰笑着感叹道。

如今,从受帮扶的商户中还走出了“百姓创业导师”,形成了“帮带传承”生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成长起来的小店已经开始自主带徒。其中,肖向阳就培育了雪芝蓝和金蚂蚁两家一楼店铺,他不仅将自己的选品本领倾囊相授,还在资金上给予全力支持。“哪家大企业不是从小店做起?”肖向阳笑着说道,“我帮的不只是他们,也是曾经的自己。”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8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