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非遗

非遗之“花”俏争春

  春天到了,与制花相关的非遗技艺们也火了起来——江南园林中,绒花发簪与旗袍打卡悄然成风;北京胡同里,绢花团扇DIY课程场场爆满;在福建德化的纪念品商店内,瓷花香薰成了伴手礼的新宠……借着设计、功能和体验的焕新,非遗之“花”们正绽放于更多的消费场景之中。

  发间的春意点缀

  今年春天,手推波、旗袍、绒花成为了苏州平江路上最受欢迎的“变美三件套”。非遗绒花发饰更成为造型的点睛之笔。

  其实,绒花作为发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曾是专供宫廷享用的贡品。绒花以蚕丝为肉,铜丝为骨,通过炼绒、染色、勾条、裁剪、缠扎等多个步骤,最终呈现出丝丝入扣,栩栩如生的花朵形象。从明代陈洪绶所作的《斜倚薰笼图轴》中能看到,彼时宫廷仕女头戴绒花已是常态。

  正是缘于宫廷对绒花饰品的重视,绒花的制作工艺得到了不断精进。据《清史稿·后妃传》中记载,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生活节俭,平日里“不御珠翠”。而其在清宫养心殿造办处档案中多有购买绒花的记载,每逢节日庆典,造办处都需承办许多绒花制品。

  明清之后,民间关于绒花的记载多了起来。绒花谐音“荣华”,寓意“荣华富贵”,也因此广受市井百姓的欢迎。清代小说《玉蟾记》中就有:“标标致致的一个娘娘……身穿着清清雅雅的几件布服,头戴着颤颤巍巍的几枝绒花。”

  事实上,绒花制作技艺与明清纺织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这一时期,南京已成为著名织造之地,与云锦形成了“七作二房”的产业链,“七作二房”其中的“花作”就是以绒花而闻名。

  据《绒花史料》抄本记载,安徽、江西、湖北、河南等地的许多商人经常到南京采购绒花工艺品。清朝南京城内三山街至中华门的一条街绒花作坊和店铺林立,被称为“花市大街”,可谓盛极一时。

  清末至民国,绒花仍常常出现在传统佳节的庙会、集市上。每逢庙会,敬香完毕的人们多会买几朵蝙蝠、老虎、蝴蝶造型的绒花佩戴,取“带福还家”的好寓意。民国三十三年的《益世报》曾报道:“妙峰山朝顶进香。香客盘聚不下千万人。肩挂黄包袱,头戴红绒花。”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庙会习俗与绒花行业才一并衰落。

  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绒花发饰隐退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仅仅作为古装影视剧和京剧剧装出现。

  近年来,随着古装剧的大热,绒花头饰逐渐从剧中火到了剧外。在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的绒花头饰就引起网友们的争相模仿。此后,作为“非遗”的绒花技艺跳出传统模式,不断拓宽表现题材与表现形式,各地的绒花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绒花装饰甚至还出现在了Dior春夏秀场上。

  指间的不褪春色

  在北京杨梅竹斜街的非遗体验馆,游客花两小时便能完成一把绢花团扇。据“花儿金”第五代传人蔡志伟介绍,这里的体验课已经预约到了三个月之后。

  “花儿金”是金桂、金文广、金宝顺、金玉林祖孙四代的统称,与“花儿高”等同为北京著名的绢花世家。据《旧都文物略》记载:“光绪间有金姓者,制纸质盆花及瓶花精巧无匹,人呼为‘花儿金’,至今此业尚无出金姓右者。”

  绢花是以丝织品为原料,通过剪裁、染色、塑形等工序仿制自然花卉的技艺,也被称为“京花儿”。

  目前,绢花体验馆选用真丝替代传统宣纸,结合保色剂处理技术,所制成的牡丹、玉兰可保十年不褪色。

  事实上,绢花技艺原本的“保鲜”技术就十分优异。

  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187号墓出土了一束唐代绢花。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南约40公里处的火焰山南麓戈壁之上,得益于干燥的气候条件,这束1300多年前的绢花不仅保存完好,花瓣形态逼真,色彩也非常鲜艳,甚至曾被误认为现代工艺品。

  绢花诞生于唐宋时期,元代之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北京作为都城为绢花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据《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孟春之月,儿女多剪彩为花或虫草之类插首,曰闹嚷嚷,即古所谓闹装也,是即绫绢花之滥觞欤。”“闹嚷嚷”即“闹蛾”被认为是北京绢花首饰的起源。

  清代中叶,绢花生产进入鼎盛时期。清宫内务府专设“花儿作”,承造各色材质的佩戴用花、供花、宴花、瓶花等。佩戴绢花不仅在后宫妃嫔之中流行,宫墙外的百姓也对其颇为青睐。民间曾传唱《花儿市歌》,其中有描述:“制花有匠极工巧,枝叶纷出春爪……富家有女称国色,一花三日插不得,贫家无米愁炊烟,女儿买花不惜钱。”从中可知时人对绢花首饰的喜爱。

  如今,绢花的用途也有了更多的可能。例如在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开场节目《迎福》中,李子柒的“蝴蝶仙子”华服亮相。她右腰、肩膀以及手持的花朵采用了北京绢花工艺。

  陶瓷的花花世界

  同样是在《迎福》中,李子柒头上戴的桂花配饰则来自河南省的非遗瓷花技艺——牡丹瓷,花朵栩栩如生,精巧逼真,很难令人想到是瓷器工艺。

  其实,瓷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陶瓷捏塑技艺,自诞生之日起就广受欢迎。从去年开始,这种颇具中式美学的工艺品陶瓷花销量明显增长,福建德化部分企业的订单已排到了年底。

  早在宋代,德化窑工便以“瓷花入器”闻名,明代“瓷圣”何朝宗创作的《渡海观音》衣袂间缀满瓷莲,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欧亚。

  宋元年间,随着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德化陶瓷业也迎来了繁荣。瓷泥历经练泥、捻色、捏瓣、点蕊、拼合、入窑烧制等五十余道工序,历时数天,最终化为一朵朵绽放的瓷花。明代诗人周晋的一首《咏瓷花》词描绘了瓷花的晶莹剔透:“如轻云宿墨,似春葓泛幽。”

  目前,中国的瓷花制作产区有德化、景德镇与潮州等。其中,德化陶瓷选用优质羊脂玉瓷泥,纯度高、触感细腻,烧成的瓷花自带美玉凝脂感,薄可透光,相对更加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事实上,德化瓷花的工艺也在不断淬炼中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德化国营瓷厂的老艺人苏清河首创立体瓷花工艺,让牡丹、菊花从平面纹饰变为立体雕琢。如今新一代传承人还引入了3D建模技术,将过去需数月雕刻的复杂花型,通过数字设计实现量产,让古老手艺与现代科技在窑火中互相成就。

  国色大牡丹、浮光芍药、虎头茉莉、秋日金桂、琉璃绣球、冬日恋歌山茶花……考虑到年轻人的需求,德化的许多陶瓷企业把产品的功能性做强,比如把瓷花缩小化,做成一个小型的香薰摆件;有些陶瓷企业还将瓷花和熊猫、兔子等动物形象相结合,让各种IP和国风热潮吹到了陶瓷行业。

  从绒花的丝线缠绵,到绢花的真丝永驻,再到瓷花的窑火新生,非遗之“花”正续写新故事。这些穿越千年的东方美学基因,终在当代生活的土壤里,开出了新的春花。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5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