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长三角37所“双一流”高校占全国总量四分之一 上海和南京领跑长三角

  6月7日,2024年高考即将拉开序幕。每年高考季,各大高校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双一流”高校作为不少考生冲刺的目标,更是成为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重点。

  长三角“双一流”高校数量占全国四分之一

  “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简称,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长三角的教育历来出名,高校数量多且教学质量高。“双一流”高校的数量方面,更是对三省一市高等教育资源的肯定。

  2017年,第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涉及高校数量调整为147所。经过对第二轮名单的梳理,长三角入围“双一流”高校的情况为:江苏16所、上海15所、浙江3所、安徽3所。长三角“双一流”高校总量达到了37所,占全国“双一流”高校总数的四分之一。

  上海和南京的“双一流”高校数量领跑长三角

  按照具体城市划分,37所“双一流”高校分布在长三角8座城市:上海15所、南京13所、合肥3所、杭州2所、苏州1所、无锡1所、徐州1所和宁波1所。

  上海和南京的“双一流”高校数量在长三角城市“PK”中遥遥领先。其实,放眼全国,北京位居第一,上海和南京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

  上海的15所“双一流”高校分别是: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海军军医大学。

  “双一流”高校的数量是上海高校教育蓬勃发展的见证。事实上,上海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过程中,提升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双一流”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条件。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上海的高校布局相对来说比较均衡。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群已成为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知名高校的代表,也是不少学生的目标高校。

  事实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就这方面而言,上海的高校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今年5月,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做客2024上海“民生访谈”节目。在节目中,周亚明介绍,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少高校的基础研究成果已经获得转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年度合同额达到100亿元左右。同时,“大零号湾”“环上大科技园”等环高校创新集聚区也已初见成效,不断推动环高校创新集聚区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爆点”。

  科创领域不断结出丰硕“果实”,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报考上海的“双一流”高校。学生们拥有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的加入也为科创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为未来上海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此外,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有各自明显“特长”的高校,也吸引了不少学生报考,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了各自行业里的佼佼者,让上海高校的各学科获得更均衡发展。

  “双一流”高校数量作为国内“第三城”的南京同样以教育见长,13所入选高校分别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

  近年来,南京的科技创新实力不断迈上新高度。2023年,南京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升至第6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4位。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3万家。这些数据都与南京的科教综合实力息息相关,成为了吸引更多学生选择到南京读大学的原因之一。

  曾刚坦言,不少学生和家长依然认为,在哪里念书就在哪里工作。因此,从现实情况来看,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优点明显。学生选择将目标院校定为南京的“双一流”高校,希望为未来的实习以及就业提供便利。(潮新闻 记者 赵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3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