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们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调解,我们对结果很满意。”近日,在屯溪区昱中街道杨梅山社区“皖美和姐”工作室,原本还剑拔弩张的两位当事人在“和姐”的耐心劝解下握手言和。这是屯溪区昱中街道杨梅山社区“皖美和姐”工作室成立以来,收到的又一份来自群众的满意反馈。
近年来,屯溪区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一镇一街一品”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创新项目。其中,在昱中街道杨梅山社区,该区充分挖掘退休干部、老党员、非公企业负责人等“社区能人”,组建了一支巾帼调解队——“皖美和姐”。调解队员扎根基层,走街串巷,用丰富的调解经验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初始、化解在源头,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群众的“解忧人”
“报告审判长,原被告当事人及委托代理人均已到庭,开庭准备工作就绪,可以开庭……”这是杨梅山社区“皖美和姐”工作室举行的一场沉浸式“模拟法庭”化解社区物业纠纷的场景。“本案”围绕小区老物业退场后带走小区监控录像引发的物业纠纷进行民事“审理”。
据了解,杨梅山社区某小区,在老物业合同期满后通过民主投票的形式更换了新物业。在新旧物业交接过程中,老物业强行带走小区所有监控录像,居民若需要就要花钱购买。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协商无果,且对方态度强硬。
“和姐”之一的程婉退休前曾担任屯溪区人民法院法官,在充分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提议召开“模拟法庭”。“开庭”当天,由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扮演当事人,老物业和社区居民在旁观摩。“和姐”程婉根据真实情况还原“案件”本身,将老物业与居民的诉求及争议要点详细梳理出来,由矛盾纠纷实际情况,制定调解流程及切入点,分析各方权利义务,提出相应的调解意见。最终,在“和姐”程婉专业细致的调解下,老物业与业主就小区监控录像归属问题达成共识,握手言和。
“这次物业纠纷涉及很多法律专业知识,感谢‘和姐’帮忙,维护了我们居民的合法权益。”社区居民王某表示。
“将普法‘钻头’深入到矛盾前端,在调解之中普法,在普法之中调解。”“和姐”组长徐丽表示,随着“和姐”队伍的壮大,团队中有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科技工作者、网格员等,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政策、法律法规咨询等服务。自从成立以来,“和姐”累计帮助调解矛盾纠纷15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9.7%。
心灵的“疗养师”
“谢谢你们的帮助,我孙女现在转变很大,也愿意跟人沟通,没有那么孤僻了。”近日,一对年迈夫妻走进杨梅山社区“和姐”工作室,对心理咨询师道谢。
这对夫妻年近古稀。由于儿子儿媳离异,且双方均在外地务工,照顾孙女的重担,几乎全都落在了两位老人的肩上。
“孩子自父母离异后,就沉默寡言,动不动就离家出走,不想读书,我很担心。”李陈(化名)谈及孙女教育问题,坦言操碎了心,但是成效不大。
无奈之下,李陈得知社区有个“和姐”工作室后,急忙上门求助。“和姐”队伍中的心理咨询师接待了李陈,并认真倾听其倾诉。在了解情况后,咨询师有针对性地对他提供了情绪疏导和心理安慰。
李陈的问题主要还是源于对孙女的教育。“和姐”队伍的心理咨询师等有相关经验的成员一起制订了专门针对李陈孙女的心理帮扶计划。她们多次上门与小女孩沟通,从小女孩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逐渐打开了她的心扉。团队还组织了亲子活动,邀请李陈和孙女一起参加,以增进祖孙之间的感情,让小女孩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据了解,自成立以来,“皖美和姐”先后多次组织婚姻家庭幸福课堂、免费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各种公益活动,从心理健康层面预防纠纷升级,解决矛盾。截至目前,“和姐”工作室累计提供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48次,避免了36件矛盾激化升级。
社情的“联络员”
“这个墙拆了,小区安全和环境卫生难以保障。”“墙不拆,道路如何拓宽?”在杨梅山社区长板凳议事会上,社区居民们就《小区道路拓宽征求意见》进行了讨论。杨梅山社区有18个小区,其中老旧小区多达15个,人员流动大,时常影响社区改造升级进度。
徐丽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主动发挥起社区“和事佬”的功能,利用熟人优势,组织队伍成员积极发挥专业能力,挨家挨户走访沟通交流,将居民意见建议梳理上报社区,极大地提升了解决纠纷的效率,更好地保障社区居民的综合利益,促进小区和谐发展。
截至目前,“皖美和姐”收集民情200余件,对小区老旧改造提出意见建议30余条。
“自从有了‘和姐’,我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昱中街道负责人表示,未来几年,昱中街道将不断推广“和姐”模式,力争将模式普及到整个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