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如东县下活乡村振兴“一盘棋”

产业振兴先锋开路,乡村振兴蹄疾步稳。近年来,双甸镇石甸社区坚持把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起来,积极探索组建新型合作农场,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催生新动力、实现新跨越,构筑特色农业新优势,把乡村振兴“一盘棋”下活。

盛夏时节,走在石甸社区荷藕池边,满眼绿色扑面而来,荷叶层层叠叠、错落交织,粉白色的荷花亭亭玉立,零星点缀其中,微风轻拂,摇曳生姿,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生动美丽的夏日画卷。

眼前这个荷藕种植项目正是石甸社区希望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引进的新产业。去年,机缘巧合下,石甸社区党委书记吴曙春结识了荷藕批发商骆先方,了解到荷藕营养价值丰富,市场前景好,便动了种植荷藕的心思。但考虑到规模化种植荷藕不仅需要专业的栽培管理技术,还需要畅通的销售渠道,而合作社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村“两委”一班人仔细商讨后,决定引入种植能手,将土地发包给有能力、懂技术的第三方进行经营管理。专营荷藕批发的骆先方便成为不二人选,在村里的多方对接和沟通下,骆先方从合作社流转了300亩土地开始种植荷藕。

荷藕种植项目的引进,不仅优化了社区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而且有效解决了附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跟随无人机的视角,从高空俯瞰石甸社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鱼塘宛如一块块玉石镶嵌在大地上,阳光下,波光粼粼,甚是壮观。吴曙春介绍,这些鱼塘原先由合作社承包给养殖户养殖龙虾,由于经济效益不好,养殖户退租闲置了一段时间,为了让这些闲置的鱼塘重新派上用场,去年,合作社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鱼塘重新发包给村里的养殖能人孙爱明。在合作社的引导和协助下,孙爱明将目光瞄准了经济效益高、市场供不应求的鳜鱼。“鳜鱼养殖面积大约160亩,与其他养殖户不同的是,我们的鱼苗放养密度比较小,每亩只有150尾左右,全部投喂的鱼饵,没有饲料,这种鱼品质更高,口味更好,更受市场欢迎。”对于鱼塘的发展,石甸社区利慧家庭农场农场主孙爱明充满信心。

“我们把鱼塘发包给养殖户,每年集体也能增加三四万元的土地流转费,接下来,鱼塘还将安装光伏板,对于村里而言,未来又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吴曙春说。

石甸社区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村,曾经也是一个经济薄弱村,全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瓶颈。但作为一个纯农业村,要想谋发展,只能在土地上做文章。2015年,在参观学习、实地走访、多方论证后,村“两委”率先在全市尝试“村两委+”发展模式,在全村范围内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创办了由村集体经营的如东县希望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共同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作社以种植粮食为主,采取统一供种、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耕种、统一收割、统一管理的生产模式,聘请种田能人及村干部共同负责田间管理和矛盾调解,实现了区域化规模经营。

新的生产方式有效调动起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合作社拥有成员1200户,流转土地面积3500亩,约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不仅有效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解决了“谁种地”的难题,而且提高了土地种植效益,实现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户收入“双丰收”的目标,但合作社并不满足于此,一直致力于打破单一种植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此,村“两委”四处走访调研,拓宽村域经济发展新思路,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在种好传统稻麦的同时,积极寻找特色产业种植、养殖项目,探索稻虾共养、草莓育苗、西瓜、荷藕等新的生产种植、养殖模式,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稳步走好特色产业种植、养殖“致富路”,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全国“五百强”合作社。

“2023年,社区村营收入达到162万元,增幅位居全县前列。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本村土地资源优势,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着力打造特色种植、养殖示范点,引领带动周边百姓共同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吴曙春坚定地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5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