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合肥,“改”变了!

历史总在重要转折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影响深远的伟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

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令人震撼的壮丽史诗。

乘着东风,合肥站上改革开放的潮头。从在全国率先探索以“包产到户”为突破口的农村改革开始,这座城市的改革步伐不曾停歇、愈发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秉承“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传统,合肥坚持以改革破难题解新题,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纵深推进。

首创“以投带引”招商引资模式、“亩均论英雄”改革创新做法获全国复制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在300多个城市推广……一项项改革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除旧与布新,打破与重构。大踏步前进的合肥,已经深深刻入了改革“基因”。

图片

合肥天鹅湖畔夏日风光。王牌 摄(安徽图片网)

向改革要动力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用全市1.1%的土地创造全市15%的GDP,合肥高新区的高光背后,隐藏着一条改革实招。

通过效益评价,引导资源要素流向高效领域,破解城市土地低效利用问题,“亩均论英雄”改革的背后,是城市用地从增量到存量时代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合肥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土地上。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质量和效益成为各个领域发展的追求。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科技创新是重要驱动力。如何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2021年末,合肥成立市委科创委。

问题是改革的呼声。设立这一机构,针对的就是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要破除科技与产业、市与县区科技工作‘两张皮’问题,让各方形成合力,需要一个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市委科创委有关负责人解释道。

组建场景创新促进中心、高起点布局建设“科大硅谷”、构建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体系……在市委科创委的牵头抓总下,合肥的科技体制持续完善,创新活力加速迸发。

图片

夜色中的科大硅谷核心区中安创谷片区。通讯员 宋炎骏 摄

被称为“四不像”的新型研发机构,是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从2012年启动建设中国科大先研院开始,合肥加快汇聚创新资源,与大院大所、高层次人才团队、龙头企业深入合作,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扩量。截至目前,已累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55家,引育企业超1500家。

以创新驱动为牵引,合肥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次投资,引一个龙头,带一串链条,兴一片产业。近年来,合肥探索出“以投带引”招商引资模式,成为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强引擎”。

在该模式的推动下,蔚来、晶合、康宁、维信诺、欧菲光等一大批战新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合肥,融入到产业体系中。

当然,没有优良的营商环境,产业就失去了成长的“沃土”。

今年,合肥在全省率先推出“免申即办”改革,一链式完成营业执照和许可(备案)业务的办理,打造极简审批模式,实现了经营主体“准入即准营”。

好的营商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开展工程领域“全程帮办代办”、全国首创“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探索招投标“评定分离”……近年来,合肥聚焦市场主体痛点,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以更优营商环境让企业感受城市“温度”。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以来,合肥片区坚持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试点,仅2023年就形成30项省级制度创新案例,其中4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坚持用改革打破发展路径依赖,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潘金刚说。

图片

中科大先研院。全媒体记者 张正朋 摄

先行“探路”

“亩均论英雄”改革,给合肥在土地存量时代蹚出了一条新路,有力支撑着全市工业经济实现量质齐升。

实际上,“亩产”本是农业术语,引入到工业领域,像是一次改革的“延伸”。

早在40多年前,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人就盯上了土地亩产,在全国率先干了件大事。

那段艰难时光,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像电影画面一般浮现在徐启英的脑海中。

1978年,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旱重创安徽。“从春天等到夏天也没等来一场透雨,大多数生产队都收不到一粒粮。”年过七旬的徐启英回忆说。

希望总在绝望中诞生。当时,安徽省委及时作出“借地度荒”的决定,为农村改革开了口子。小井庄人勇闯“禁区”,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比小岗村“大包干”还要早2个月。

分田很快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徐启英说,次年,小井庄生产队粮食亩产200多斤增长到400多斤,缴了公粮还吃不完。

先行一步的小井庄,成为合肥改革的发源地。这一年,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许多村庄蔓延开来。

图片

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并不是偶然。“改革要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表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大功绩,就是在改革问题上尊重农民的意见。

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农村改革“破题破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真正起点,为后续改革提供了经验和物质基础。

1984年,中国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这一年,合肥被确定为全省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为全国首个进入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会城市。

试点,意味着先行“探路”。合肥大胆探索,先后以扩权让利改革、厂长经理负责制、股份制改革等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当时,负债累累的合肥第二轻工机械厂得以“起死回生”,历经三次飞跃,成为我们熟知的安徽首家上市公司——美菱。

城市发展的脉动,牵引着改革“神经”。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合肥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更需要体制机制改革保驾护航。

2008年,合肥在全国首创政府领投、社会资本参与的新型投融资模式,才有了“押宝”京东方的经典战例。

如火如荼的“大建设”中,合肥推动“6+3”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天建成城市干道147米,每17天就有一座桥梁竣工。

图片

合肥五里墩立交桥。李中蒙 摄(安徽图片网)

一次次立改革潮头,一次次领风气之先。改革无疑是勇敢者的事业,在这条“必由之路”上,合肥为什么能够紧跟步伐,甚至走在前面?

城市气度

回顾合肥的改革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有一些改革举措走向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这座底子薄、一度被认为“存在感不强”的城市,“基因”里就镌刻着改革需要的特质。

小井庄是合肥改革的第一片热土,从这里诞生的“敢为人先”精神,不断激励着这里乃至这座城市的每个人。

昔日的小井庄,如今正按照改革发源地、生态农业村、旅游观光点、小康文明村的发展思路,谋求更快、更大发展。

图片

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全景。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从这里出发,合肥的改革创新迸发出更为强劲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

开放包容、鼓励创新,正是合肥这座城市的内在精神气质。

“安徽有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合肥处于徽皖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涵养了城市的包容气质。”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说。

这一点,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印证。新中国成立初期,合肥只有5万人口,发展到今天,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其中大部分都是移民过来的。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合肥更具有开放包容的气度,这正是改革所需的。”潘金刚认为,改革本质上是一场探索性试验,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宽容失败的包容文化。

鼓励科研人员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将每年9月20日设为“合肥科技创新日”,分别将天使投资基金、种子投资基金风险容忍度提升到40%和50%……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合肥将包容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

安徽创新馆。全媒体记者 杨锋 摄

破解改革困境,打破制度枷锁,关键靠人才。正是这种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城市“性格”,合肥才能够广揽天下英才,不断碰撞改革创新的思想火花。

事业发展没有止境,深化改革没有穷期。坚持“敢”字当头、“闯”字领先,合肥包容的城市气度,正在让改革释放持久红利。

就像那些被“唤醒”的土地,合肥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正越走越宽广。

人人都是受益者

改革孕育着希望。

如果40多年前,小井庄人没有选择吃“改革饭”,可能就会在天灾中走向绝境。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吃完饭孩子还能午休一个小时,在家门口参加高考,确实很方便!”今年高考期间,考生家长杨先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改革的温度。

2021年,针对高考考生“满城跑”烦恼,合肥将单一考区拆分为四个考区,实现高考考点相对就近安排,让考生就近考试。

不仅如此,从群众“急难愁盼”中寻找改革切入点,合肥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针对停车难,合肥实施免费停车、共享停车、扩容停车、智慧停车等创新举措,经验做法被中央改革办向全国推介;

针对居民想活动无场所、有场所无活动的问题,建成140个小区居民活动中心;

为了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率先通过市场化机制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

改革之于合肥,之于城市里的每个人,都有着深刻影响。

图片

在蜀山区琥珀街道北苑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老年人在吃午餐。陈三虎 摄(安徽图片网)

余忠林的感受也很明显,原先在合肥经营的纺织园区,自打在政府引导下引入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土地仿佛“活”了一样,亩均效益不断提高。

如今,他最初创办的泰裕纺织公司,已经转身为泰裕数字文化产业园,陆续入驻了6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公司。

“目前,园区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可实现亩均500万元投资、400万元产值和30万元税收。”余忠林欣喜地说。

以亩均论英雄,让合肥在土地“存量”时代,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2022年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39.7万元/亩、同比增长20.8%。2024年伊始,“亩均论英雄”改革合肥创新做法获全国推广。

和余忠林不同,梁新平关注更多的是产品的价值。在合肥高新区,他所在的合肥网仪科技有限公司正全力打造首款拳头产品——网络安全测试仪。

“一旦产品上市,一定意义上可以填补该领域的国内空白。”作为创始人,梁新平充满信心,这与他创业之初的情绪恰恰相反。

当初,决定将积累多年的技术成果进行转化时,他便开始操心资金等各种问题。好在,合肥及时解决了他的烦恼。“政府不仅提供场地,还帮忙对接资本,让我们可以专注研发工作。”

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合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和堵点,构建的“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成功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嵌入到产业链条当中。今年前5月,合肥推动市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肥新成立企业209家、累计达845家,其中估值过亿企业45家。

图片

在瑶海区长三角数字科技示范园,一家电子科技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电感器生产车间作业。解琛 摄(安徽图片网)

和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一样,安徽宝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难以避免融资难题。不过,企业总经理李广垒是幸运的。

2021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探索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新模式,改变传统信贷注重企业资产的评价方式,为科创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精准地评判企业在科创领域的研发投入与经营成果。

“得益于融资新模式,2021年我们获得3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使得公司能够生存下来。”李广垒说,2022年公司的营收较2021年增长超50%。

在安徽自贸区这片改革的“试验田”,合肥正不断创造新的机遇,“李广垒们”是抓住机遇的那群人。

其实,在合肥,人人都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我们共同生活的这座城市,因为改革开放,早已打破了当年“5平方公里、5条马路、5盏路灯和3个铁匠铺”给人留下的刻板印象,特大城市、千万人口成为人们对这座城市新的认知。

如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语境下,合肥已经站上了更高起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续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

图片

合肥港。王亮 摄(安徽图片网)

图片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葛清政

出品 | 合报特稿融媒体工作室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5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