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春)晚现场。
“凡人善举”总是倍暖人心。多年来“最美现象”已融入杭州的城市基因。何以擦亮“最美”品牌?近年来,西湖区创新打造美德融合“赛村(春)晚”品牌活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在内容、形式、宣传上巧用加减乘法,推动老百姓从“身边美”中发现美、学习美、践行美,放大“最美现象”效应,积极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尚。
A.典型案例——他们的故事,在村(春)晚舞台上迎来“最美”绽放
人们常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西湖区转塘街道双流社区的孙凤珍就是这样一个一直为大家做好事的人。
自1986年开始,孙凤珍就一直在辖区内某部队里做志愿者,帮士兵们补衣服、洗衣服、理发,整整24年,孙凤珍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战士。2010年,50岁的孙凤珍到了退休的年纪,但她不仅没有离开,反而干了件“大事”——“我自己每个月捐100元,部队的每位同志每月捐10元,虽然钱不多,但人多力量大,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帮生活困难的孩子上大学!”孙凤珍和同志们定下了“燎原之火”计划,集体资助困难大学生。
10年时间,他们成功资助了3名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助力他们的求学路。岁月的车轮在前进,“燎原计划”也从未停止,如今的捐款金额也早已翻了倍。孙凤珍助人为乐从不言说,默默“藏”了30多年,但她的事迹还是被热心群众发现,因此,去年孙凤珍被评为第十一届“最美杭州人”。
同是在转塘街道,狮子社区的赵安也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做好事的人。赵安是一名年轻的“90后”社区干部,担任社区的纪委书记。他曾做过5年消防员,在应急救援方面很有经验。来到社区工作后,他4次冲进火场参与救援,及时保障了社区居民的人身安全。业主们拍摄的视频让他意外走红,这位“救火英雄”被网络转发“送”到了台前,由此先后荣获了“杭州好人”和“浙江好人”的称号。
一场村(春)晚,让这两个源于民间的“最美力量”变得更具感染力——
张灯结彩,锣鼓喧天,西湖区转塘街道桐坞村文化礼堂里人山人海,2024年杭州市首场村(春)晚在这里上演。“最美人物”颁奖仪式是整场村(春)晚的焦点。当孙凤珍、赵安等9位“最美人物”走上舞台时,台下的喧闹声渐渐消停了下来,转而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能以这种形式登台领奖,孙凤珍感到很荣幸。最让她惊喜的是,一个小朋友特地上台给她献了花,并对她说:“孙奶奶,我以后也要和你一样,帮助别人,帮助很多人。”“我的故事,能被下一辈记在心里,我感觉一切都很值得了。”孙凤珍笑着说。赵安也说:“最美的事情莫过于助人为乐,能让更多人来一起做好事,这是更大的快乐。”
B.区域亮点——赛村(春)晚,赛出城乡美德新风尚
如今,在西湖区,“我们的村(春)晚”已经不是一个村子的事,每个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都会组织一场“我们的村(春)晚”文化活动,覆盖西湖区所有村镇、社区,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品牌之一。2024年年初,西湖区11个街镇举行了19场活动,累计线上观演达332.82万人次。
如何以“赛村(春)晚”赛出城乡美德新风尚?西湖区的“村(春)晚”有三大法宝。
在内容上做减法,推动“最美现象”接地气。“村(春)晚”舞台上,村民是真正的主角,人人都可以上台做“民星”,许多节目都是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主打就是有年味、有乡土味。虽然节目没有那么“高大上”,也没有华丽的舞台或精湛的演出技艺,但每个节目背后所呈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群众故事。
在形式上做加法,扩大“最美现象”扎基层。以道德模范为原型,引导群众将典型的日常生活、感人的事迹、劳作的现实图景编排、演绎成村(春)晚故事,多角度、立体式刻画道德模范,通过小品、诗歌朗诵、乡村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节目,增强模范的生命力、亲和力。
在宣传上做乘法,拓展“最美现象”覆盖面。线上做好所有村(春)晚的赛前预告、赛中直播、赛后报道,针对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制作不同版本,多点分发集中宣传,在提升“我们的村(春)晚”趣味性的同时,实现了“最美现象”的持续火热。
“我们希望以村(春)晚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老百姓真切地了解身边的美,自觉加入到礼遇道德典范的队伍中。”西湖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道德力量正通过一个个具体实践,在西湖大地上不断地被传承、放大、升华,提振着城市的“精气神”,推动着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