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今年以来,海门区人社局围绕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建设,聚焦高校毕业生青年人才“引育留”现实需要及就业见习核心需求,积极探索引才留才新模式,着力构建高校毕业生青年人才高质量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实现“引得进”“育得实”“留得住”的人才工作目标,为全区人才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诚心”引才

深入推进产才融合

根据海门区产业结构、重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一步拓展招才引智“新渠道”,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招引精准度。通过制定相应的赴外招聘计划,征集、筛选、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积极组织我区重点骨干企业赴省内外高等院校开展校园招聘、宣讲、人才交流等活动,探寻与专业匹配度高的高等院校开展校地合作,建立高校人才工作站。

紧盯需求“引”。今年以来,已前往河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安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南通大学等省内外10所高等院校开展“上门”揽才活动。活动现场,67家(次)企业提供优质岗位1703个,现场咨询2408人,收到简历1198份。

创新机制“引”。抢抓人才引进时机,不断实现精准对接,3月,与陕西省学生就业与留学服务中心共建人才工作站,搭建与高校的人才选拔和文化传播桥梁,为推动我区产才互联贡献力量。

突出实用“引”。开展“人才夜市”和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在开展城区商圈人才夜市的基础上,拓展海门港和三星人才夜市活动,与就业处共同组织创业指导论坛,为他们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吸引他们回到家乡,用自己所学回馈家乡,从而实现人生价值。截至2月底,组织开展人才夜市活动共2场,全区96家(次)用人单位,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2243个,现场咨询600多人,接收简历317份。

“悉心”育才

厚植兴才留才“新沃土”

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持续推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海门留学人员创业园成功入选省人社厅第三批“江苏省留学人员之家”。

完善高层次人才计划。全力推进博士后进站工作,进一步优化博士后综合发展环境,完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组织企业与高校对接,积极匹配与企业项目研发相吻合的博士后工作岗位,推动博士后群体成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对新增留学回国人员以及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展开全面统计,持续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招引活动。

拓宽见习岗位覆盖面。继续选树一批具有产业发展和行业特色,并能够持续提供一定技术含量的见习单位,进一步扩大见习范围,加大岗位征集力度。探索建立就业见习单位监督检查制度,督促见习单位按规定做好见习工作,并落实好见习人员待遇。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通过企业评价、竞赛评价等评价认定模式,开展技能等级认定18批次,新增技能人才539人。大力开展数字技能提升培训,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32人,数字技能人才86人。同时,深入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加快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壮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暖心”留才

提升青年人才“归属感”

紧盯人才所思所想所盼所求,打好人才服务组合拳,为各类人才扎根海门、服务海门做好全方位“后勤保障”。

优化升级现行人才政策。以“政策红利”释放“人才红利”。积极探索“免申即享、补贴直达”的政策红利发放形式,继续做好岗位津贴、购(租)房补贴等各类专项津补贴的申报及发放工作,稳步接轨南通,广泛开展宣传,让人才更好地享受政策红利,发挥人才优惠政策的撬动作用,以此辐射带动更多人才创新创业,为加快人口集聚、全力打造青年和人才友好发展型城市积蓄强大动能。

实施“东洲雁归”工程。加强与在外海门籍大学生和各类人才的沟通联系,鼓励学子学成归来报效家乡。抓住寒假海门籍大学生返乡时机,积极开展“东洲雁归”系列活动,持续推动人社局“东洲雁归”大学生活动品牌建设向上发展。带领海门籍高校学子走进家乡的园区、乡镇、企业等地参观、实践,让他们充分了解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落实对人才的关怀机制。通过结对联系、座谈交流、走访慰问等形式,主动倾听人才心声,全力协调解决人才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前期沟通走访,截至目前,人才服务中心已通过个人和企业对18个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深化12345尚贤人才服务热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人才服务便捷度和满意度。搭建人才提升平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搭建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人才专业优势,不断做大人才“蓄水池”,让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才尽其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8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