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王恩兴
近日,路桥区路北街道五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气氛热烈,返乡流动党员们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
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路桥深入打造“一路相伴”流动党员八大暖心服务场景(先锋云平台、红邮学习包、归巢蓄能站、联心对对碰、红色代办员、百晓暖心助、乡音创享汇、活动保障金),着力提升流动党员荣誉感、获得感、归属感,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家、流而有为”。
健全日常管理,流动“不流失”
日前,蓬街镇“百晓线上讲堂”微信群格外热闹,群里的流动党员们一一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线上课堂、线上座谈会、24小时红管家……蓬街镇深化“家立方”流动党员品牌,健全“多重纳管、双向联管、数字智管”机制,实施流动党员积分制管理。
党员工作生活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路桥由党组织关系所在支部委员“一对一”结对联系流动党员,及时了解流动党员工作生活情况和困难,定期开展暖心谈话,落实五必谈制度,全区1082名流出党员实现结对联系全覆盖。
围绕满足流动党员多元化学习教育需求,路桥依托“路桥先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学习视频、举办直播课程、发布本地课件,流动党员可通过手机,利用碎片时间开展“微课学”,确保学习不断线。
与此同时,路桥每年结合主题教育学习,开展“温暖式”送学上门,邮寄学习资料和《一封信》,让“红色包裹”承载家乡关爱送到流动党员手中,共邮递红色学习包1000余份。
拓宽服务链条,提升归属感
“多亏了组织的关怀,父母不用再为吃饭问题发愁,让我们可以放心在外打拼。”说起新桥镇流动党员联合党支部的帮助,下林桥村流动党员管慧丽感到特别暖心。
原来,在与小管开展日常谈话后,结对帮带支委王浙潮了解到小管和丈夫两人常年在外做生意,家中父母身体不好,行动不便,吃上热乎饭成为一件难事。王浙潮第一时间将这一情况反馈给了相关部门,通过全域覆盖老年助餐工作,让其父母每天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帮助身处异乡的党员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使支部成为在外党员的坚强“靠山”和“娘家”,路桥在全区240家各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流动党员之家240个,开通服务热线,整合人社局、司法局、总工会等各部门资源,利用税务师、律师、会计师等社会资源,尽可能为流动党员提供一站式帮扶。
路桥还为在外办事不便的流动党员,提供党建业务、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寄递物流、居家养老、子女教育等政务代办服务和其他代跑服务,消除后顾之忧,去年以来共开展“红色代你办”事项156件。
引导作用发挥,有位更有为
1月22日,一车年货送到了螺洋街道“一家人”同心共富工坊,路桥区工商联、路桥区残联、义乌市路桥商会党支部为这里的36位残障职工送去新春的温暖与关怀。
“米油都有,都是家里要用到的”“暖,这个新春礼物好”……拿到爱心物资,大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除了带来一车的爱心物资,商会还与工坊签订协议,通过会企联盟,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位流动党员,就是一面流动旗帜。这几天,横街镇洋屿村流动党员兼职委员黄代全积极开展入户走访工作,对本村的15名流动党员逐一登门拜访,深入了解每位流动党员的最新动态。
针对因工作流岗的流动党员,黄代全主动询问,悉心了解需求,组织开展包饺子、写对联等温馨活动,让流动党员了解“家在远方,情在身旁”的温暖。
为有效整合和运用流动党员资源,横街镇从辖区内206名流动党员中,优选9名流动党员担任村(居)兼职委员,通过制定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引导兼职委员参与流动人口排查、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文明创建等活动。
此外,路桥还利用节假日返乡契机,以镇街为单位举办座谈会,鼓励流出党员结合自身经历和专长,为家乡发展、党的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去年以来共举办各类“乡音创享汇”30余场,收集建议20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