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经过三天两夜连续作业,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沪渝蓉高铁V标崇启公铁长江大桥非通航孔桥第七轮钢梁112米精准顶推至水中S5墩位,目前已累计顶推658米,重量约19300吨。至此,这个全国同类型桥梁最长的钢桁梁架设顶推施工任务成功过半。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跨越长江入海口北支航道,非通航孔桥为主跨112米连续钢桁结合梁,合计长1205.4米,采用(99.2米+9×112米+98.2米)的11跨布局。由于非通航孔桥河床淤积严重,最低潮位时水深仅2.5米,难以利用大型设备进行大节段整体拼装,钢梁架设采取“杆件散拼+连续顶推”施工工艺,自岸边连续向长江主航道方向逐轮顶推,总顶推距离1268.2米,在国内钢桁梁顶推距离中排第一。
沪渝蓉高铁采用无砟轨道设计,精度控制要求非常高,因而钢梁拼装线型控制相当严格,顶推设备数量多、同步控制难度大,非通航孔桥顶推总共分13轮87次,标准节段每轮顶推8次,每次顶推14米。第7轮顶推总重近2万吨,顶推距离112米。
“顶推工艺创新应用自主研发的多点自适应同步顶推控制系统,实现了桥梁顶推的智能化革命,可通过控制中心集成软件‘一键’完成,不需要人工直接作业。”项目部一分部总工程师王铮道。
在项目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可以看到,钢梁滑移画面一目了然,各项参数数据也实时展现。“顶推之前,系统会发送指令,比如竖向千斤顶起顶需要用多少力、水平千斤顶拖拉力用多少,只需将这些参数输入电脑,就可以远程控制顶推作业。”王铮介绍,“智能顶推系统还具备自动纠偏功能。系统可实时监控钢梁滑移的偏位情况,一旦偏位值达到预设警戒值,系统就会自动启动纠偏程序,调回正常范围”。
智能顶推系统作业精度和效率高,解放出来的人力则主要体现在对机器设备的管养维护、检查维修、后勤保障工作,以及监督监控方面。一分部工程部长、钢梁顶推工点负责人张晓波说:“每次钢梁开始顶推前,我们都要做好各方面的检查工作,比如清理滑道和阻碍物,检查电器设备的线路、油管是否正常等”。即便有智能系统的保障,建设者仍需要值守现场,以应对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这种‘智能主导+人工保障’的模式,既提升了效率,又确保了工程安全。”张晓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