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要闻

“朝”“夕”相伴 全龄友好

1.jpg


“E邻妈妈”陪伴孩子玩游戏。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人人参与,幸福共享。

“一老一小”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方向。老年人期盼更健康、更温暖的晚年,少年儿童需要更安全、更有爱的童年。

一头连着朝阳,一头向着夕阳。建设全龄友好城市也是如此,从社区迈出的那些小而坚实的步伐,正细致又深刻地改造着杭州的每个角落,为探索推门可及的美好生活积聚星火之力。

种下一粒种子,等待在春天发芽。全龄友好的民生“微幸福”,就这样在“朝”“夕”接力的一场又一场实践中被点亮。


萧山“E邻妈妈”:守护伢儿晚饭前3小时

“放学啦,我们去找朱阿姨她们吧。”下午4点不到,从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放学的小伢儿三三两两结伴,走向不远处的社区儿童成长驿站。迎接他们的,是一群“临时妈妈”。

在驿站里,孩子们自觉拿出作业本,并将书包靠墙摆成整齐的一排,然后安静地写作业。“临时妈妈”们在一旁看顾,顺便解答孩子们的提问。

“我觉得题不难,几十分钟就能做完。这里还有小伙伴,做完作业我们可以一起玩,或者一个人做做手工。”章梓辰同学说,她的爸爸因为工作关系,常常要晚上9点10点才能回家,妈妈也要6点下班,所以晚饭前的时间,她更喜欢来这里自习或玩耍。

这处驿站位于萧山区北干街道博学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地方不大,但门堂敞亮,是社区为附近小学生放学后自习开辟的一处小天地。除节假日外,工作日都按时开放。“妈妈志愿者”们通过街道的“圆桌汇”小程序线上“接单”,每天接力报名,陪伴孩子度过放学后到晚饭前的3小时,她们也被称为“E邻妈妈”。

“这种‘你上班我带娃’的模式,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平时不走动的居民因为带娃这件事联结到了一起,邻里关系更和谐了。”博学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宋小玲告诉记者,博学路社区是个非常“年轻”的社区,成立于2022年,有2000余户人家、6200多名常住人口,“其中,小学生有800多个,并且居民中的‘新杭州人’比例达六成,双职工家庭多,不少从事IT行业,下班晚,无法及时接管孩子,所以这个需求很大。”

朱凌和金媛是最早参与“E邻妈妈”项目的志愿者。记者到访时,金媛正在纠正一位孩子的握笔姿势。她说,自己是全职在家,从社区了解到这个构想后,第一时间就提交了申请,“因为自己的孩子以后也想托付给‘E邻妈妈’,所以先来探探路;而且小学的课业任务相对不繁重,感觉自己能够胜任。”金媛还介绍说,妈妈们都是这里的居民,大家需要先出示无犯罪记录证明,签署过安全告知书和安全委托书,一户一档在社区备案过,并参加社区的岗前培训后才能正式上岗,感觉流程严谨正规,比较放心。

正忙着批作业的朱凌,是“排班”最多的一位志愿者。她自己有两个孩子,分别读小学一年级和五年级,对带娃这件事表现得比较从容——“这里的孩子一般在小学三年级及以下,我有经验,问题不大。”

“我们项目还比较新,目前有20位左右的‘E邻妈妈’,也有可以‘共享’的爸爸和奶奶爷爷。提供服务的人能攒积分,再去兑换服务,形成良性循环。除了周一到周四的常规陪伴,我们每周五还会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比如益智乐高、户外徒步锻炼等。”暑假即将到来,宋小玲正考虑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充实这支队伍。

“之前的特色课就是挖掘了社区家长的潜力,指导孩子体验法官、建筑师、考古师等职业。”宋小玲将项目中遇到的热心居民比作“战友”,“我们一路并肩走来、彼此支撑,今后会继续努力,一定做好它。”


滨江“一顿饭的陪伴”:温暖老人不止一顿饭的时光

“黄爷爷,今晚有没有什么想吃的?”晚餐前3小时,一通电话打到了退役老兵黄正川家里。电话那头,是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烹饪学院的学生花景南,今年大二,他也是滨江区浦沿街道江南社区发起的关爱空巢独居老人项目“一顿饭的陪伴”的参与者。

经过简单的询问,当晚的菜单很快被定了下来,有清蒸鱼、锅包肉、酸辣土豆丝、炒青菜、番茄蛋花汤。挂电话前,花景南还提议饭前与黄爷爷一同去小区附近的超市选购食材。“第一次上门,想跟他先拉近下感情。我爷爷也差不多是这个年纪,我觉得这些老人最大的需求不仅是一顿饭,更在于对抗孤独。”花景南这样解释自己“额外”的举动。

黄正川今年80多岁,与妻子一起生活。自从家里唯一的孩子考去外省上大学并在那里成家立业后,一家人平时就难得相聚,黄正川夫妇也渐渐成了大众眼中的“空巢老人”。如今这群朝气蓬勃年轻人的到访,“打破”了家的平静。

看着花景南在厨房勤快地切菜洗菜,黄爷爷眼中满是慈爱,特意招呼大家待会多吃一点。和花景南一道上门参与“一顿饭”志愿服务的,还有几名酒店管理专业的女生。整个备菜过程她们也没闲着,不仅陪着两位老人聊天,还顺手做起了家务。“爷爷奶奶像家中长辈一样亲切,觉得帮助他们很有意义”是志愿者们的普遍感受。

陪伴一顿饭的时间,却又不只是做一桌暖心的饭菜。项目负责人高雪娇告诉记者,事情的起因还要从一次社区走访说起——2022年12月,社区网格员发现临江花园小区的一位张姓老人,平时在靠外卖和泡面解决吃饭问题。“问他原因,说是女儿女婿住得远照顾不到,天冷也不想去老年食堂。老人的妻子也已经去世了,他说自己一个人吃饭没意思。”高雪娇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还十分感慨。

以此为契机,社区展开了细致的调研,列出了需要特别关注的老人名单,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老人期盼的上门服务类型,“主要有烧饭、健康义诊、理发、修家电等。后来我们再动员联动社区共建单位提供服务,比如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帮老人测量血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学院的学生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宣传反诈知识等。”高雪娇介绍。

现在“一顿饭”的志愿力量超过了150人,还吸引了辖区好胜客、明康汇、喜来登酒店等多家爱心企业加入。每月,社区还会结合特定主题开展活动。“通过盘活这些资源,我们期望老人能收获一个幸福的晚年。”高雪娇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7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