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和产业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合肥市持续向内挖掘科技创新潜力,不断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让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场”迈向“大市场”。今年1至5月,合肥推动市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肥新成立企业209家、累计达845家,其中估值过亿企业45家。
完善“服务链”
7月19日,刚从河南返回合肥的张俊,疲惫中难掩兴奋。作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此行他受邀为一家实验室提供控制系统技术产品与方案,其团队的最新科技成果应用到了产业中。
2022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重大突破,刷新了同类型磁体保持了20余年的世界纪录。作为科研团队成员之一,张俊开心之余,敏锐地发现研制大科学装置中央控制系统所形成的技术积累,能够很好地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回收自动化产线上。
相比于传统回收工艺,新技术既节能环保,又能提高回收效率,减少成本。
通过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依托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以下简称“合肥创新院”),2023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研发中心组建成立,并孵化了企业,张俊担任技术团队负责人。
“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合肥创新院帮助我们跨越了从技术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鸿沟。”张俊说。
合肥贵专电磁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的产物。近年来,该企业以强大的电磁技术为支撑,将AI人工智能技术与电磁检测原理相结合,研制出钢丝绳在线监测平台,让钢丝绳无损检测更安全高效,数据准确可靠。
为了让“硬核”科技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合肥市聚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成立5个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对接市内外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工作。
此外,为“捕捉”最新科技成果,合肥还首创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设7家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注入新动能。
畅通“转化链”
科技成果转化并非易事。在复杂的转化过程中,既要匹配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还要契合技术供应与市场需求。
7月12日,第八届“创客中国”安徽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暨第九届大赛启动仪式在合肥举行,由合肥创新院培育孵化的企业中科创芯、中科蓝睿、中科智驰分别斩获企业组二等奖、三等奖,合肥创新院石墨烯技术研发中心斩获创客组二等奖。
在合肥创新院院长吴仲城看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要一环。
2014年,为探索和实践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实现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合肥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合肥创新院。
多年来,合肥创新院建立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五大要素紧密融合的“科创+产业”生态体系。同时,为科创企业成长打造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创新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综合体,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化服务。“截至目前,合肥创新院已孵化培育企业超400家,直接参股企业达180余家。”吴仲城表示。
瞄准科技成果“准方向”,剖析市场企业“真需求”,多年来,合肥精准发力,持续推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动力。
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6月,聚焦空天信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全市累计组建55家新型研发机构,39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总数达256家。
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场、首用地的缺乏,2023年,合肥还组建合肥市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有限公司,让“技术端”与“市场端”双向循环,形成以场景驱动新技术推广应用、加速新模式融合的发展模式。数据显示,该公司2023年度挖掘场景需求线索超300条,征集场景能力线索700余条,其中,挖掘场景需求线索共释放近40亿元机会,超70%场景机会已实现对接合作。
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合肥市正探索构建全链条、闭环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加快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和应用。未来,将继续深入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金融机构等单位“捕捉”科技成果,培育更多科技创新企业,为合肥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 许露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