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珠城,满目葱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6月1日至2日,大禹文化、宋韵文化传承发展交流会在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举行。
两天的时间里,来自浙江、四川、山东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文化名家齐聚蚌埠,在“禹会诸侯”之地话大禹、传宋韵,这既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深化甬蚌合作的务实之策,也是共话文化传承、共建现代文明的创新之举。
关键词:溯禹迹
行走禹会诸侯之地 感受大禹文化魅力
蚌埠成就了大禹一生建功立业最辉煌的时期——4200多年前,大禹率领有巢氏后裔治理水患,在蚌埠劈山导淮,娶有巢氏联盟的涂山氏女为妻,生下儿子夏启,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世佳话,治水成功后在蚌埠涂山下会盟诸侯为夏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涂山氏女每天等候大禹归来时所唱的《候人兮漪》被称为南音之始,是中国第一首情诗,其中的“兮”,深刻影响到《诗经》《楚辞》、汉赋的发展。此后,禹定九州、禹征三苗、禹铸九鼎,开启了华夏兴盛的历史纪元。
6月1日,参加大禹文化、宋韵文化传承发展交流会的专家和嘉宾,先后来到蚌埠市博物馆、涂山、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靓淮河”工程等地进行文化考察,深切感受蚌埠作为“大禹文化之乡、禹会诸侯之地”的独特魅力。
走进市博物馆,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和讲解员的带领下,专家、嘉宾一行边走边听、边看边议,依次参观了博物馆各个单元的基本陈列,详细了解大禹“治水救民”“会盟诸侯”“建功立业”的传奇人生和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以及蚌埠作为大禹文化之乡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来到涂山,专家和嘉宾首先登上观景平台,远眺西侧的荆山,可见两山间淮河穿流而过,荆涂二山隔河对峙的区位地貌与大禹“劈山导淮”的治水传说相符。随后,大家拾级而上,依次来到望夫石、禹王宫等地,通过听取介绍、实地参观、互动交流等方式寻觅禹迹,详细了解大禹文化、大禹精神在蚌埠的传承与发展,对我市在加强大禹遗迹保护、传承、发展、开发、利用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予以肯定。
禹会村考古始于2007年,在多轮规模性考古发掘中,一座内城规模至少18万平方米、外城规模至少50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一点点显露其本来面目。站在禹会诸侯地,专家和嘉宾听取了禹会村遗址发现发掘历程、主要考古成果、遗址公园建设前景等情况的介绍,被眼前2000多平方米的祭祀台所震撼。
“蚌埠禹会村遗址实证了禹会诸侯这一历史事件,大家再也不会认为大禹是一个神话传说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在禹会村遗址考察时,与会专家纷纷表示,禹会村遗址作为目前国内通过考古发掘证实大禹确有其人其事的遗址,不光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更有力支撑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也让大家对做好大禹文化研究增强了信心。
关键词:里程碑
各路“诸侯”珠城论“禹” 形成“大禹文化蚌埠共识”
大禹文化一家亲。这次会议吸引了浙江、四川、山东等地的大禹文化研究者前来论“禹”。活动中,与会专家介绍了各地大禹文化研究传承工作开展情况,围绕大禹文化进行了研讨交流,形成并发布了“大禹文化蚌埠共识”。共识阐释了大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提出了大禹文化传承发展和品牌塑造的努力方向。
“‘大禹文化蚌埠共识’的发布,对传承发展好大禹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宫长为认为,在“淮河文化之都、大禹文化之乡”蚌埠举行大禹文化、宋韵文化传承发展交流会,并发布共识,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要共同携手传承发展大禹文化,弘扬大禹精神,讲好大禹故事,打响大禹文化品牌,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蚌埠是禹会诸侯之地,北川是大禹出生之地,我们两地是‘姻亲’关系。”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朱静说,蚌埠近年来在大禹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希望以这次会议为平台,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一起传播大禹的事迹,共同弘扬大禹的精神。
一直在蚌埠从事大禹文化研究的王吉怀经常被称作“王大禹”。他在交流会上以《辉煌禹会村》为题作了主旨演讲,他表示,“大禹文化蚌埠共识”归纳出大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更好地阐释了大禹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双城会
“大禹”“宋韵”双向奔赴 讲述甬蚌双城“文化故事”
山海不为远,文化一线牵。宁波与蚌埠,无论是河姆渡遗址、还是双墩遗址,均拥有7000多年璀璨的古代文明。一个是“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海港枢纽,一个是“禹会诸侯地,淮畔明珠城”的铁路重镇。“海丝古港、微笑宁波”的浙东文化源远流长,“文明城市、幸福蚌埠”的大禹文化家喻户晓。
这次大禹文化、宋韵文化传承发展交流会由皖浙两省社科联指导、甬蚌两地共同主办。宋韵文化千里奔赴、与大禹文化相约蚌埠,是甬蚌合作讲好文化“双城故事”,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又一积极行动,对推进大禹文化、淮河文化、宋韵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繁荣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以大禹文化、宋韵文化为标识与纽带,精彩呈现甬蚌两地的人文历史画卷,以打造地域省域文化合作标识重塑长三角文化发展新格局。”浙江省社科联主席盛世豪认为,甬蚌两地开启深度合作的十年之约,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两地的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文化先行、文化赋能作用日益凸显,将持续为两地高质量发展塑形赋能,为两地市民高品质文化生活添色增彩。
“大禹文化、宋韵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和世界影响,进一步促进大禹文化、宋韵文化传承发展交流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安徽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兵表示。
在交流会举行的主旨演讲中,宁波市社科联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英、宁波市委党校教授郭美星分别以《宁波宋韵文化的独特性解读》《文“化”宁波 三“生”有幸》为题,向大家介绍了丰富灿烂的宁波文化,让大家对“书藏古今 港通天下”的宁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双面绣
以文兴城 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经济是城市的实力,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文化高度决定城市高度,文化影响力决定城市影响力。
“以文兴业,突出文旅融合,植入文化产业,活化体验情境,织就人文鼎盛和经济繁荣的‘双面绣’。”蚌埠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蚌埠正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商文旅、农文旅、工文旅、体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不断为蚌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文旅融合直接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显著提升蚌埠城市形象,为加强开放合作创造了更多机遇。如今蚌埠火热的文旅市场背后,既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加持”,更有城市建设管理者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谋篇布局”——
三年多来,蚌埠大力推进“靓淮河”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双墩、禹会村遗址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建设,依托蚌埠文化旅游美食季等活动,持续加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力度,打造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业态。
越努力,越幸运。去年,随着网络的“引爆”,让蚌埠这座老工业基地华丽转身,成为一座“网红”城市。
借势而谋,顺势而为。今年以来,蚌埠市将传承弘扬大禹文化作为推动文化强市的旗帜性抓手,举办了涂山祭禹仪式、大禹文艺展演、大禹书画作品展、大禹文化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涂山音乐嘉年华、网络大V“溯禹迹·瞰蚌埠”等系列文化活动,并成立了大禹文化研究院,将大禹文化作为蚌埠最亮眼的文化名片持续宣推、打造。持续举办第二届文化旅游美食季,精心策划活动,将通过文化+文艺+文创+旅游+体育+美食+商贸,实现“文旅+N”的贯通式整合。这些做法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禹会诸侯地,淮畔明珠城。‘靓淮河’工程的建设是新时代大禹治水精神在蚌埠的生动实践。”考察中,与会专家来到“靓淮河”工程、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中国南北分界标志等地实地考察,详细了解我市文旅融合发展情况,实地感受淮河两岸的巨大变化,以及新时代“包容开放、水兴人和”的蚌埠形象和“拥河发展”的未来规划等内容。
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现在的蚌埠,正发挥文化资源、创新基因、交通区位、工业基础等方面优势,向新写意,努力构建人文经济的“强磁场”。(记者 李扬 吴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