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通讯员王君君
台传媒记者王恩兴
4月16日下午,随着两份盖着红章的《竣工验收备案表》和《不动产权证》递到浙江恒星永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管敏荣手中,这个总投资额超亿元的车载智能设备生产基地项目,正式跑完竣工验收的“最后一公里”。
时间倒回到上周五,路桥区建设局窗口组织规划、土地、质监、消防、建设中心等部门,对该公司年产500万支车内氛围灯、30万支车载显示屏系列、50万支氛围灯控制器生产基地项目开展现场竣工联合验收。
“经核验,建筑单体布局与规划完全一致,不存在违法用地等情况,我们验收专项审查意见为通过。”路桥区自规分局验收科负责人胡洁在验收会上说。
在对大楼的防火门、消火栓、灭火器、消防水管和逃生灯等消防设备逐层进行查验后,路桥区建筑工程消防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储长有也表示无异议。
“前期我们采取跟踪服务,已经来过两次了,也按图验收了两次。对不符合要求的,都提前让他们进行了整改。”说完,储长有指向了不远处的停车位,那里有明显的修改痕迹。原来,之前设置的停车位压到了消防车道的位置,目前已经留出了足够的消防空间。
“此次竣工验收我们检查了相关资料,符合要求。今天的验收过程,我们也全程监督,五方主体全程合法。后续,请施工单位在两年内进行沉降观察,如果发现问题,请及时整改。我们原则上同意五方主体的验收结论。”随着路桥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务中心监督员曹斌这句话落地,管敏荣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
这种“服务跑在问题前”的模式,正是路桥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通过审批流程“瘦身”和政务服务“加码”,路桥区建设局、区自规分局等相关单位,从项目立项阶段就启动“点对点服务”:提前告知相关政策、提前指导建设流程、提前介入验收服务,全程保障相关验收部门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在项目开工、施工、竣工全过程中的有效对接与服务,变“验收后问题整改”为“建设中过程指导”。
“前段时间,我们提前按照图纸勘察,发现还有253平方米的代征绿化未完成,经与业主沟通,目前已整改到位。”路桥区自规分局调查确权登记与测绘科工作人员金卫胜指着刚刚踏勘过的厂区东南角说道。
据悉,像恒星永利这样的项目工程竣工验收流程,正常需要2至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但是在路桥,仅需几个工作日就能拿证。
“我们最快的纪录是上午验收,企业下午就拿到了竣工备案表及不动产权证。”路桥区建设局建筑业科(行政审批科)主要负责人王萍说。
数据显示,得益于在“1187”体系迭代升级中推出的“完工即验收”改革,一季度路桥区已有10个项目通过“完工即验收”改革快速拿证,联合验收一次性通过率超60%,预计年底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