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这所乡村小学,“神算子”为何多?

7月22日下午,在中国珠算博物馆附近的集训驻地,5名如东丰利小学的学生与我市其他小选手分坐长桌两侧埋头苦练,迎战本月底在我市举行的江苏省珠心算能力比赛。

丰利小学——一所以“神算子”多而著称的乡村小学。自1997年开展非遗珠算传承教育实践以来,该校已有3000多人次在世界、国家及省市县级珠心算比赛中获奖。本月15日,辉煌战绩再次刷新:丰利小学的5名选手站上世界珠心算大赛的领奖台,全部获得个人一等奖,并拿下两个团体一等奖。

特色驱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计时开始!”辅导老师一声令下,备战珠心算省赛的丰利小学选手们飞速在练习卷上落笔作答。“8029×14”“0.96×41.85”……卷面上的乘法运算题,普通人按计算器也需要好几秒才能得出答案,而他们落笔时却好像不假思索,几乎没有停顿,面前的算盘也全无用武之地。

“其实他们的脑海里都在‘打算盘’呢!”丰利小学教师发展处主任、珠心算特色创建负责人王晓琴说,“珠心算”由珠算演化而来,需要在熟练掌握珠算的基础上,眼、手、脑多种感官并用,通过大脑中产生的珠像进行心算,是一个数译珠、珠译数瞬间交替变化的过程。

与常人印象中不同的是,珠心算中的加减比乘除更难。王晓琴抽出其中一张加减算练习卷,每道题都需要完成十个数的加减,数字从两位到四位,还包含两位小数,把外行人看花了眼。而丰利小学的学生,创造了5分钟答完100多条的纪录,平均每题仅用两三秒。

珠算被称为世界最古老的计算机。步入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功能强大,还有学习珠心算的必要吗?王晓琴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学习珠心算,是对专注力、意志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锻炼。”她举例,看心算这个项目,屏幕上数字闪动特别快,稍一走神,就会看错。“我们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参加珠心算学习一个月之后,便能看到明显的效果。孩子上课的倾听习惯、观察力、反应灵敏性明显提高。”

盘上功,磨真性。“神算子”源于持之以恒的练习。在丰利小学,不乏坚持六年学习珠心算的学生,李刘杰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今年的世界珠心算大赛中获得个人全能一等奖。“六年里,我不仅学到了珠心算技能,更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与挑战,如何坚持不懈。”李刘杰说。

27年深耕,“珠心算”成为丰利小学的靓丽名片。学校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珠心算教育交流与展示活动30余次,接待省内兄弟学校参观交流40余次,向国家队输送队员2名,连续22届获省珠心算能力比赛“伯乐”一等奖,3000多人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因为珠心算特色的彰显,2016年全国课改现场会的分会场设在了丰利小学,2018年国家“珠算非遗项目”现场会在丰利小学举行。丰利小学学生许妍作为江苏省第一个入选国家队的选手,屡屡参加国赛、世界赛,2017年在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刮起珠心算“旋风”;徐刘洋凭借在《最强大脑》节目中的沉稳表现,被誉为珠算界的一匹“黑马”。

学科联动,珠算文化润物无声

“算盘方方,华夏起源。档穿玉玑,框含亿千。”“一加一,二加二,够加直加拇指加。一减一,二减二,够减直减食指减。四加三,四加三,下珠不够怎么办?加五减二快双下,加五减二快双下。”……在丰利小学,每个一年级学生都会熟练地朗诵这样一首原创诗。

珠算,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13年12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中国珠算入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算文化,是在噼里啪啦的算珠声中代代传承。”要让这项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首先要让孩子们浸润在珠算文化的氛围里,从了解、熟悉到发自内心地喜欢上珠算。

走在丰小校园里,珠算文化元素萦绕于每一个角落:门口有着显著的算珠标识,长廊里有历届珠心算比赛板块,校史陈列室有珠心算教学历史的呈现,还有专门的珠心算成果陈列室、珠心算训练基地。

作为全省24家省级珠心算实验基地学校之一,丰利小学将珠心算教学贯穿六年,实现1—3年级数学课堂上的全覆盖。学校设有珠心算社团,发掘好苗子,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提升。

丰利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1904年在张謇先生倡议下,由丰利举人潘荫东先生创办。学校所在的丰利镇是一座千年古镇,跳马伕、泼花篮、青石雕刻、红木雕刻、渔民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

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为珠心算教育提供了精神滋养。结合非遗校本课程开发,丰利小学编写了珠心算主题的校本课程。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用稚嫩的童声合唱珠心算歌曲《行香子·文园珠韵》,二年级的小朋友在校园里欢快地跳着《算盘舞》;课后作业是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算盘,练习讲述《算盘上的“鸡兔同笼”》小故事等等。通过与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联动,珠心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课堂之外,和着“双减”的节拍,开学授盘礼、家长学校共学、“珠算文化进校园”联展、珠算文化音诗画、珠心算原创诗词展、珠心算心理剧等珠心算文化活动也在潜移默化中熏染着一颗颗童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还设计了“算苗币”作为奖励,一学期结束后,积攒下来的“算苗币”可以向老师兑换小奖品。

劳模带动,培育壮大师资队伍

丰利小学珠心算的特色教育实践,让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和百年老校一起,焕发出蓬勃生机。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珠心算人的辛勤付出。

王晓琴是丰利小学珠心算教育发展历程的见证人和参与者。1997年,学校开始了珠心算教育改革实验,刚刚工作第二年的数学老师王晓琴便参与了珠心算教学的研究过程,2002年成为珠心算社团辅导老师,自此与“框梁档”结缘。“当时连教学资料都没有,只能边学边干。”她坚持每天写教学反思日记,研究如何将珠心算知识与课本知识有效整合,使普及效果最优化。

2012年9月,丰利小学入选首批江苏省珠心算教育实验学校,王晓琴和团队老师随之参与到南通市整合教案的编写工作中。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团队老师几乎每个星期都要进行交流,不断实验观察、反思改进。历经三年磨砺,终于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学资料。

对于珠心算,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起初也是一知半解。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就手把手地教,亲自上阵为他们放样,深入班级听课,展开阶段性教学分析,鼓励青年教师探索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青蓝接力,珠心算教学团队不断壮大,多名丰小教师在国家、省、市珠心算教学竞赛中获奖。

27年坚守,让丰利小学成为珠心算教学人才培养的摇篮。27年的实践和创新,也让王晓琴从门外汉成为珠心算教育专家。带着使命出发,她以南通市王晓琴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吸纳如东县全体珠心算共同体成员,合力将珠算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四面八方,用科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引领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加入珠心算教育,为兄弟学校培养与输送了一批批珠心算骨干力量。

“守玉盘方寸,看珠落成诗。”在丰利小学的影响下,珠算文化为更多孩子点亮了精神明灯,珠心算教育教学正助力更多学生实现核心素养提升。

日报记者 王玮丽 沈雪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0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