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文艺评论是对思想现场的观照”——专家学者在解放日报“朝花会客厅”各抒己见

  记者 栾吟之 黄玮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在文化大视野下开展文艺评论?昨天,在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举办的解放日报“朝花会客厅”第三期活动中,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文艺评论是对思想现场的观照”为题各抒己见,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与会专家们认为,近年来上海文艺作品展现出磅礴的思想内涵,涌现出一批表现优秀的作品。在此背景下,上海当代文艺批评正当其时、正逢其盛,文艺评论应成为对思想现场的观照,思想现场也应成为对文艺评论的支撑。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认为,文艺批评的破局之路,或许在于深入思考文艺批评的思想底色,超越碎片化的格局,重建整体性的视野。亟须助力建构“共同体想象”的文艺评论,而文艺作品所建构的“想象的共同体”,对外表达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内涵,对内加强文化凝聚力与自信心,这都需要文艺批评的有力阐发。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沈嘉熠提出,好的文艺评论如同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着作品和思想,另一头连接着创作者和观众。通过这座桥梁,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艺术作品之美,也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叶祝弟的观点一针见血。他认为真正的文艺批评必须站在批评的高度,对评论对象做真实的“评断”,才能切近思想现场。优秀的文艺评论应该是“林中的响箭”,同样需要独立的创造精神。文艺批评家的创作与文艺作品创作者应该是相互映照,交光互影。文艺批评需要在历史的脉络中展开论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汤惟杰检索了从1872年到1949年期间的《申报》,发现文艺评论文章集中出现在1920年以后。“尽管中国的文学、艺术的批评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但那在某种意义上是自发的、个体的现象,只有到了近现代,特别是近现代的上海,才出现了真正职业的文艺评论家及其实践空间。”

  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书画鉴定家徐建融则指出,文艺作品的“底线”是遵守社会法制、公序良俗和生活常识,聚焦于具体作品的文艺评论当然要以鼓励的、肯定的为主,批评性的则可以聚焦于现象。文艺评论家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否认别人的观点。“我的看法是真理千千万,歪理只有一条,那就是‘只肯定自己而轻易否定别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8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