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啊,这是我与村里商议时做的记录,这里是提前排好的课表,明年我打算让村民尝试自主创作。”翻开姚伟荣的特派员日记,密密麻麻写满了村情民情。今年6月,杭州市首批文化特派员出征,西泠印社社员姚伟荣就是其中之一,他被派驻的地点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西湖区双浦镇杭富村,为期两年。“要干就好好干,干出实效来。”出征仪式上,他立下誓言。
姚伟荣擅长的是篆刻艺术,但村民会对篆刻感兴趣吗?入村上课是姚伟荣一早就选定的方向,但过程中民主法治这一特色要如何凸显?与杭富村村民们的初次会面,就让他消解了疑问、打开了工作思路——原来,村里常年活跃着一支三四十人的乡村书画队,几乎每周六都会有组织地开展书画活动,而且,这里还是“杭州市书法之村”、浙江省老干部美术家协会挂牌创作实践基地,笔会交流等文化活动也不少。“正所谓书画印不分家”,惊喜之余,姚伟荣感到不虚此行,“这趟来着了。”
镇村负责人也非常支持姚伟荣的特派员工作。派驻没多久,姚伟荣就为村里引进了两场西泠印社的专题篆刻展,并着手拟定教案,排出课表,迈出了印学文化下乡的第一步。
经过几个月沉淀,10月,双浦镇与姚伟荣正式签约,定下了以“书篆家风 印韵杭富”为主题的文化特派员项目,明确以家风为切入点助推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姚伟荣还送出一方“杭富书画”的定制印章作为“见面礼”,并开出首堂篆刻培训课,大家好评连连。
“村民们都很热情,听课名额一放出就被抢空了。来听我讲课的村民,从小学生到80多岁的大伯都有。后面几次课程也是如此,常常是爷爷辈带着孙子孙女一起来。”高兴的同时,姚伟荣也注意到了村民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有专业的艺术院校备考生,也有当兴趣爱好的。那这两类人,就要安排不同的课程方向,才能让大家都学有所得。”
比如,考虑到印学文化的系统性与专业度,除了讲解绕不开的“印宗秦汉”美学,姚伟荣还特地带去了几方明清流派的、更贴近当下时代精神的闲章,供村民临摹入门——“就说这个‘廉’字吧,难度不大,都能上手,用途却很广泛。”
一场关于“书篆家风”的行动由此铺开。为了进一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姚伟荣向镇村提议,征集身边的好家风好故事,将之提炼成便于篆刻的字句,形成一本《家风印谱》;再将印谱中的这些字句制作成摆件、装置等装点门楣、扮靓家园,达到“以文润心万家和”的“功效”。
“工程浩大,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所以,我想趁此机会,帮助杭富村培养一支自己的篆刻队伍。”边想边干,姚伟荣主动链接了本家西泠印社的平台资源,“摇”到了美院博士等专业人员轮番发力,推动构想一点一点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专业课程也不能断。姚伟荣的计划是不少于半个月一次,中间再穿插举办一些专家点评会、阶段性成果展等,巩固教学成果。“未来,我还打算借鉴西泠印社做文创产品的经验,帮村子开发相关的衍生品,让家风文化随着这些富有纪念意义的物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姚伟荣与村民的两年之约,行至中途,风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