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长三角协同创新 亮点几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比邻共潮生,共谱创新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连年保持全国约1/4的经济总量。

  在这片创新的热土,沪苏浙皖共绘一张图、同织一个梦,科创要素不断集聚,重大科创成果不断涌现,将长三角创新的底色越擦越亮。

  6月6日,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和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共同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4》(以下简称“指数报告”),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增长至2023年的267.57分。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9.26%。长三角协同创新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迈向新阶段。

  人才更荟萃

  一边是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合肥光源”,一边是位于上海张江的“上海光源”,当这“两束光”相互汇聚,将会迸发出怎样的光芒?

  同步辐射光源被誉为“前沿科研眼睛”,是为先进功能材料、能源与环境等领域提供微观观测条件的大科学装置。如今合肥与上海强强联手,合力承担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旨在为我国新型显示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关键核心材料和技术支持。

  作为追光者,安徽省先进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实验室团队正在进行“面向先进高分子薄膜加工与功能改性的同步辐射研究平台”的研究,通过发挥两大光源优势,共建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让长三角有望成为世界级光子创新中心。

  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高“含金量”人才队伍的支撑。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将其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制定出台安徽人才政策4.0版,全国率先组建省委人才工作局,常态化开展“人才安徽行”等系列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全力打造人才强省。

  这份“殷殷期盼”,正一一成为现实:2023年全省全年新增各类人才95.5万人、总量达1272万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长三角人”也在通过更紧密的协同,释放人才共用共育红利,让这片热土的人才磁吸效应不断显现,人才创新创业动能更加澎湃。

  数据显示:长三角人才总量持续攀升,R&D人员全时当量13年间从73.84万人年增长至198.35万人年,年均增速达8.58%,高于同期全国7.89%的年均增速,占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近1/3。长三角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以两院院士、高被引科学家、领军人才、研发人员等构成的人才梯队;每万人拥有R&D人员升至83.71人年,显著高于全国45人年的平均水平;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为代表的核心城市持续吸引汇聚科技创新人才,人才空间分布的雁阵格局逐步形成,为长三角协同创新提供强劲动能。

  技术更前沿

  科大讯飞与浙江捷昌线性驱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马达声纹智能检测系统,可实时自动获取驱动电机产品状态,让传统制造业与智能语音产业实现“双向奔赴”,形成了“1+1>2”的效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联手,成功研制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与安徽中科春谷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一条龙”链条。

  ……

  科技成果犹如一条无形的“链条”,促进着长三角区域协同,让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获得新推力。一幅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生态图景正徐徐展开,生机盎然。

  近三年,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位居全部指标的第一位,达到332.2%;与2023指数报告相比,长三角区域合作PCT专利申请逆转了下降态势,增长率高达59.5%,位居第三位。

  丰厚的科技成果正加速推动人才、资金、场景等创新要素在更大区域优化配置。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成果共用活跃,技术转移呈现前沿化、多元化趋势。

  从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到产业协同“一条心”,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不断延展,这里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昂首阔步。

  合作更紧密

  一廊串九城,一体共发展。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犹如一条聚光带,以松江区为起点,连接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安徽宣城、芜湖、合肥,将九座城市一一点亮。

  这是一条创新“走廊”,更是一条合作“走廊”。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引领下,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资源在三省一市九城间有序自由流动。

  量子计算作为未来科技的前沿领域,对于长三角区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长三角多地抢滩布局量子计算,通过跨区域联动,合力打造量子产业高地。

  2023年6月,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与本源量子携手推动“量超协同”在全国的先行试点——长三角量超协同创新中心,助力推动量子计算技术服务长三角经济发展一体化,引领构建全国算力新格局。

  同年8月,本源量子联合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和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共同打造“量超融合”先进计算平台,可提供量超云融合服务,双向发挥量子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各自优势。

  今年,本源量子与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共建量超智融合平台。同时,“本源悟空”受邀成功接入长三角枢纽芜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中国通算、智算、超算、量算的“四算合一”体系建设。

  “通过跨区域协同,我们可以整合长三角区域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形成合力,共推量子计算技术应用落地,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本源量子相关负责人说。

  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升至0.74,在近年趋于稳定的趋势下,提升了0.04,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大城市为核心圈层,镇江、徐州、无锡、宁波、温州、芜湖等城市不断趋近核心圈层的长三角科研合作的共同体。

  长三角以昂扬之姿,“向质而行”,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回首往昔,长三角共下一盘棋,共织一张网,目标一致,步伐坚定。迈步未来,沪苏浙皖也将同舟奋楫,同频共振,绘就区域创新协同的壮阔画卷。(记者 徐慧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9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