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中国医药港核心区
江南科技城
“东西并进、南北互动”,这是日前国务院批复的《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的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这里的“东西并进”,如果从合成生物产业布局看,离不开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
合成生物学被誉为一场面向生命的“工业革命”,也叫“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全球都在“力争上游”。而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产业发达的杭州,为合成生物技术的孕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近年来,杭州将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作为合成生物发展的“双引擎”,以两廊联动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未来产业培育链,推动跨区域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竞逐合成生物“新赛道”。
“跨区域”联动为哪般
早在去年9月,杭州市发布的国内首个地级市层面的合成生物专项政策就提到,整合全市合成生物产业优势资源,支持钱塘、萧山和西湖等重点发展区,争创合成生物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从西到东,“跨区域”联动为哪般?
“合成生物学如果没有面向市场、没有产业化,那么技术本身就没有意义。”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合成生物领域首席科学家欧阳颀看来,唯有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才能促成合成生物产业的螺旋式上升。
众所周知,位于城东智造大走廊的萧山区和钱塘区是浙江省制造业发展主战场,尤其是在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生态和规模上具有先发优势;而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西湖区是全省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高地,聚集了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一批重量级科研院所和平台。而“廊道式”的空间格局和发展模式,让更多高能级创新资源、高端创新人才等,沿着“大走廊”在三区间不断流动与互动。
事实上,三区在合成生物领域的“互动”不可谓不频繁。
比如,全省唯一的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联盟,由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牵头,落地萧山。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是浙江大学首次跨过钱塘江扎根萧山“创业”,近年来,聚焦合成生物等攻关领域,不断涌现“硬核”科技成果。它与毗邻的西电杭州研究院、湘湖实验室共同纳入萧山“北斗七星”科创平台,成为萧山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在钱塘(新)区已落地杭州首个合成生物创新产业园,该区集成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区内外高校资源和市场化机构,打造1个产学研联盟、6个高校技术转移中心、X个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构建起“1+6+X”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虽然国内合成生物学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凭借制造业发展的优势,杭州在合成生物产业化方面已进入国内第一方阵。数据显示,杭州共有合成生物相关企业260余家,在产业上游(工具/技术层),已集聚杭州华大、联川生物等优势机构和先发企业;在中游(平台层),主要有衍进科技、恩和生物等企业;在下游(应用层),包括中美华东、纽龙生物、海正生物制药等,整个产业链从研发端到产品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基础。
以 “点”的突破引领带动“廊”的提升
城东、城西两大走廊犹如蝴蝶的两翼,是杭州赢在现在、制胜未来的法宝,关乎城市能级提升和竞争力提升。今年,杭州发布了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规划(2023—2027年),为“再造一个杭州工业”蓄力,这也是实现城西科创大走廊与城东智造大走廊“两廊”联动的关键一笔。
而对于萧山、钱塘这样的制造业大区来说,合成生物学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也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力”。杭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萧山欲重振制造业辉煌,钱塘欲深化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而在合成生物领域的‘两廊联动’,不仅以科技创新为产业提升改造赋能,反过来也能够夯实巩固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景,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目前,聚焦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杭州鼓励各区县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推动合成生物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西湖区为创新策源中心,以钱塘(新)区和萧山区为制造核心承载区,以余杭区、临平区、拱墅区等区域为多元协同发展区的“一心双核多元”产业空间布局,最终以“点”的突破引领带动“廊”的提升,让杭州合成生物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百亿级“雁阵”振翅起飞。按照计划,杭州力争用三年时间促成合成生物产值新增百亿元以上。
不过,这一全新的“廊道经济”才刚刚开始,它的未来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如何打通各区之间的资源要素,开启更大的跨区域合作等。“更深层次推动合成生物领域‘两廊联动’,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破题。”杭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