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摸清文物家底 守护历史文脉

摸清文物家底 守护历史文脉——我市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开展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3月25日,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市住建局深入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开展文物遗存现场甄别、登记工作,扎实推进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我们在实地开展文物调查时,需先向群众了解文物情况,随后进行文物登记、定位、拍照、绘制平面图等,再录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综合管理系统,为下一步文物保护利用打好基础。”市文物普查队负责人说。

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国务院决定于2023年11月起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至2026年6月结束。

淮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保有大量文物资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后,我市高度重视,市政府于2024年2月出台了《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我市文物普查工作。明确普查范围,对我市范围内已认定、登记的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重点是对传统村落古民居、大遗址、革命文物、工业遗产等进行调查登记。普查内容主要包括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同时,成立淮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县区同步成立本区域的普查机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做好全市文物“四普”工作的最大合力。

为做好文物普查工作,我市组建了市本级、寿县、凤台县三支普查队,40余人投入普查一线。其中,市本级普查队负责市辖区及毛集实验区范围内文物资源的普查工作;寿县、凤台县普查队负责两县范围内文物资源普查工作。截至3月20日,全市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数量725处,复查率达100%。已调查新发现文物数量93处,其中田家庵区25处、谢家集区7处、大通区35处、八公山区4处、潘集区6处、寿县5处、凤台县11处,新发现率为12.8%。此外,已掌握线索、未开展现场调查工作的新发现文物,尚有9处。

在普查过程中,市普查队积极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档案馆、上海铁路局、平圩电厂等单位对接,落实相关文物单位历史与产权信息,理顺文物单位管理职责,先后理清并上报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与实有名录等相关信息。同时,公开征求普查线索,前往高校、社区宣传四普相关工作。由淮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编写的《“四普”进行时——淮南文物部门会同铁路部门开展省保单位九龙岗民国建筑群确权工作》,获得省文物局的好评并上报国家文物局。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市将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坚持‘应保尽保’原则,继续深入一线摸排,开展淮南铁路沿线、工业遗产、旧城区改建区域等专项文物调查,做好见证淮南城市发展史的工业、水利、教育、交通等领域的文物普查工作,增加新发现文物的数量,提高普查登录数据的质量,摸清文物家底,赓续历史文脉”。市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说。

记者 朱庆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3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