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主动请求外派,获准任杭州刺史。其间,他写下了近40首吟咏杭州的诗歌,表达内心的喜爱与爱护,甚至因为偏爱,还曾与时任越州刺史的好友元稹发生过一场有趣的笔墨“官司”。
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开始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与洒脱注入当时小令盛行的词坛,一改宋词气象。出于浓厚的个人情感,苏轼将杭州视为第二故乡:“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
1187年,时任南宋秘书少监的杨万里,与即将赴福州履新的好友林子方,在充满禅意与古韵的净慈寺中,进行了一次深夜长谈。东方破晓,二人并肩踏出寺庙门槛,举目远眺,只见西湖如镜,波光粼粼,与天边绵延不绝的莲叶融为一体,于是便有了挽留挚友的传世名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924年,泰戈尔访华,在杭州游览两日。杭城的自然美景、艺术文化及人们对于文学的热忱,让他不禁感叹:“我自己不相信,一个印度人到了西湖,就觉着无限快乐,登山游湖,心地光明,没有丝毫玷污,好像本身的精神,和山水的灵气已结合一致了。这纯是爱的作用。”
1946年,22岁的金庸迎来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在杭州担任外勤记者。此后尽管长居香港,但他笔下的人物却一次次出现在杭州。金庸的太太曾透露,金庸一生最喜爱的城市是杭州,有过在杭州终老的念头。
1948年底,诗人木心在台南渡口,准备乘船回杭州,临行前与昔日杭州同窗席德进话别。席间,画家让诗人说些杭州话来听听。木心随口自问自答了一番,席德进听后很感慨:“好像又在官巷口、延龄路上:杭州呀,也许一生中,要算在西湖边的那些日子最无忧无虑了!”
……
他们一生到过很多城市,家乡也不在杭州,却都将杭州烙印在了梦魂里。
为什么偏爱杭州?
杭州的山水得天独厚。一个西子湖,涵养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一条大运河,连接了贯通南北的商旅;奔腾的钱塘江,奠定了城市开放之源,通江达海、兼容并蓄,沐八方来风,聚五洲风云。
杭州的文化千年传承。从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到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从吴越文化到南宋文化,从钱镠、岳飞到白居易、苏东坡,从充满传奇的万松书院到金石圣地西泠印社,人文炽盛,底蕴深厚。
杭州的胸怀大气开放。放宽落户门槛,敞开怀抱欢迎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尊重和褒奖每个人的劳动与价值,因此“英雄不问出处、人人皆可成才”的故事比比皆是:厨师出身的程序员入选全球35位35岁以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90后”快递小哥被评为高层次人才获百万元购房补贴,20岁尚未毕业的大学生通过创业大赛获得20万元无偿资助和50万元贴息贷款……
杭州的温情有目共睹。当每一位充满活力的建设者都成为城市分享者,身有所栖、劳有所得、心有所感时,他们开始在共同成长中守望相助、彼此温暖,建设人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一座城市鲜活的生命肌理由此贯通——个人既是追光者亦是发光人,汇聚成璀璨星河,点亮城市精神之光。
城市有光,成为我们追寻的方向。
即日起,杭州日报以“爱上杭州的100个理由”为主题,推出系列报道“湖畔微光集”,通过发动杭城各行各业的人员,从他们的日常工作、爱好、生活、经历中,发现杭州之美。
欢迎大家踊跃参与,分享自己与这座城市的故事。
可以微信搜索关注“政在解读”微信公众号,在后台留言;可以添加微信号“hzrbszyw”,成为好友后留言;也可以在工作日10:00—17:00,拨打电话85051903提供线索;还可以发送故事和见闻至邮箱hzrbyw@126.com或写信至杭州市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时政要闻中心。
我们一起:在个人的故事中,从微小的细节里,由杭州,见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