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首版江苏省米其林指南”在宁发布,南京32家餐厅入选。刚刚过去的这两天,是指南发布后的首个周末。记者随机探访发现,在榜单的“加持”下,本就是“排队王”的餐厅人气更旺、品质更高。
食客冒雨“捧场”,行李箱店内“排队”
“支付宝到账31元”“微信收款35元”……
12日上午9时,外面虽然下着大雨,但位于曹都巷的金陵杨家馄饨店内,依然人头攒动。不断有打着伞的顾客走进店内,略甩了甩袖子上的水珠后,就迫不及待地挤到被白色雾气笼罩的档口,点上一碗馄饨,再来几块烧饼、几个茶叶蛋,美滋滋地坐下开吃。
“今天人都算少的了。”店主杨晓三一边穿梭在人群中招呼客人就座,一边扫了一眼店内被食客围得满满当当的桌子,“今天是周末,要是不刮风下雨,这队不知道要排到哪里去。”
前几天,一位顾客告诉他,金陵杨家馄饨店(曹都巷)上榜了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餐厅,他这才知道自家的小店上了“光荣榜”。“我感到挺自豪、骄傲的。”他指着几位边吃边拍视频的年轻顾客说,“上榜后,生意肯定会更好,人也会更多,你看这一拨又一拨的人都来打卡了。”
“您吃什么?”“来四两锅贴,一碗牛肉馄饨,再来四个烤串……”
接近下午1时,与李记清真馆还隔着一条马路,记者远远地就看到,等待就餐的顾客已经从店里排到大门100米开外。大厅内,收银台四个窗口齐开。工作人员拿着触控笔飞快地在屏幕上点击菜品,“叮”的一声扫码,一旁已经发烫的小票打印机接连“吐”出一张张票据。
端着锅贴、烤肉串的顾客一边小心地避让送餐员,一边引颈张望以便见缝插针找到一个宝贵的位置。记者注意到,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行李箱也在收银台附近“排”起了长队,食客们带着天南海北的口音交流着品鉴感受,好不热闹。
过了饭点仍客满,国际食客也“集星”
作为此次入选的两家米其林一星餐厅之一,位于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39层的帝粤轩,周末依旧热闹。
“家人们,这餐厅上了米其林!”餐桌边,一位食客将手机镜头从窗外的云端美景转向桌上的美食,“给你们看看,这些菜都像画一样。”
“对我们来说,米其林相当于餐饮界的‘奥斯卡’,能登上这个榜单,是对我们实力的认可。”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行政总厨张龙说,“这个周末,很多人带着相机过来用餐,吃饭的过程中也在拍照、录视频。”
自带流量的米其林指南不仅让全国各地美食爱好者专程前来“打卡”“集星”,还吸引了不少国际食客。
12日下午,记者到达米其林指南入选餐厅金陵饭店梅苑时,已经是下午2时多,但大厅和包间内不仅座无虚席,还不断有客人走进餐厅。
“很多人是专程到梅苑来,就为了品尝这口地道的南京味。”梅苑餐厅经理李紫璇说,“尤其是一些国际食客,会冲着这块‘金字招牌’的权威性过来。”
来自新加坡的食客王先生小时候曾经在南京居住过一段时间,很喜欢南京的美食。这次看到榜单后,在中国出差的他专门乘火车前来餐厅品尝。“金陵盐水鸭嫩口无鸭膻味,咸鲜适中;蟹粉狮子头,汤头鲜美;虾仁软兜,鲜嫩甜香……”他说,“是我小时候吃的那种味道。”
荣誉责任一肩挑,压力背后有动力
当米其林指南的目光转向南京,它能为这一方山水带来什么?
“本来社交平台上就有人推荐这家餐厅,刚好又看到它入选了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餐厅,我们就想趁着周末来尝一尝味道。”在李记清真馆,色泽金黄的锅贴刚端上桌,来自天津的李女士就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米其林餐厅果然不一样。”
八方食客的热情“追星”,让一间间餐厅走到了世界的“聚光灯”下,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我们不熟悉评选流程,到了4月8日还没有接到任何通知,大家都以为这次肯定没戏了。”4月9日结果公布当天,以为“餐厅落榜去外地散散心”的李记清真馆总经理李永建,接到了餐厅上榜的消息,但他也“只兴奋了那么一小段时间”,紧接着“就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
“因为你上榜了,大家对你的期望值也提高了。”李永建说,以前说“好吃”可能就足够了,但以后可能就会看“有没有米其林餐厅的样子”,“结果公布后的这几天,我一直都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优化我们的服务、就餐环境和餐食的品质,来满足客人的需求。”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梅苑值班厨师长李骏杰。“大家到访一座城市,肯定会搜索当地的美食榜单,去排名靠前的餐厅品尝,一旦品尝,就会有比较。”他说,餐厅也在不断创新,提高品质,“这两天我们在举办闽菜美食节,将厦门当地的美食引进到我们餐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让来这里的客人有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