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白水洋:优质资源下村 文化惠民上门

台传媒记者洪雨成

12月28日,“临海黄沙狮子”抖音号发布了最新演出的视频,没多久就引发网友点赞留言,更有当地村民在评论区热情呼唤,“欢迎大家来白水洋感受非遗文化!”

在临海市白水洋镇,基层文化活动不仅是简单的你演我看,而是党委政府和群众以艺术为媒的双向奔赴。

“我们通过探索政府搭台、群众主体、资源整合的文化服务新模式,推动基层文化活动在镇域内实现全覆盖、多频次、高质量。”白水洋镇党委书记何伟诚说,优质资源下村,文化活动上门,正给白水洋带来不一样的美丽新风景。

覆盖面:打造全民全域平台

“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12月4日下午,青山庄村文化礼堂内唱响了“短剧下村”活动的“又一嗓”。

台上吹拉弹唱的,是镇“区域课堂”的学员;台下看得津津有味的,是十里八村的熟面孔。村民官桔娥说:“这样的演出,我们中意看。”

“群众文化不是装饰的盆景,不能局限于资源丰富的某些村某些人,应该让大家都享受到文化惠民的红利。”镇党委委员赵平波说,当地谋划实施了三大项目,打造辐射全民、覆盖全域的文化平台——

“文艺星火”,由每个村选派文艺骨干,到镇社区学校学习健美操、腰鼓、太极拳等文艺项目,学成后回村“传帮带”给其他村民,年底全镇各村开展大评比;

“区域课堂”,选择书法、二胡、越剧、舞蹈等文化基础较好的村文化礼堂,开设相应的专业课堂,配置完善硬件设施,每周一次召集周边爱好者集中学习,打造家门口的艺术课堂;

“短剧下村”,由“区域课堂”学员组成志愿小分队,演出时间短、下村频次高,有别于之前大规模、高成本的送戏下乡,是白水洋版文艺轻骑兵。

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村民高涨的文艺热情,让前来为“文艺星火”计划授课的台州中学教师周优优印象深刻。她笑着说,“虽然一连跳了几个小时,但大家都没有喊累,甚至这堂课还没结束,已经有学员追问下次培训时间了。”

在地性:从本土挖掘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基层文化建设需要的不仅是“引导员”,更要有人来做好“承接员”,确保活动低成本、可持续。为此,该镇格外强调人才的在地性。

前塘村朱仁斋师傅,25岁开始接触雕刻,如今专注根雕创作,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草根艺术家”。

75岁的上吴村村民徐罗荒,自费打印了流行歌谱、越剧曲谱放在教室,发挥自身影响力,带动更多爱好者参与。

桃源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宣传员王再明,自退休返乡以来,牵头主导了三届桃源村“村晚”,从剧目到舞台再到演员排练,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乡村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人才?或有一技之长,或善于组织协调,用镇党委委员蔡志韬的话说,“不要只盯着大咖,只要能够发挥作用都是人才。”

镇文联书画协会会长朱建彪告诉记者,协会有成员40多位,祖籍都是白水洋,“虽然不都是身在家乡,但每次镇里活动通知一发,大家都会积极参与。”

受这种氛围影响,镇里的党员志愿者们也不再满足于提供简单的志愿服务,而是更积极地学习各类文艺技能,各项文艺活动都能见到“红马甲”们的专业服务。

整合力:文化服务不只是“自嗨”

“镇里政府对文化活动很支持,场地、老师都帮我们安排了,作为文艺爱好者,我们也想贡献自己的力量。”舞蹈“区域课堂”学员陈红对白水洋基层文化工作赞不绝口。

正因如此,她和小姐妹们自发组织了形体表演队。经过系统化训练,这支队伍成了白水洋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

当有些地方还因活动无人问津而发愁,白水洋社区学校校长黄建国却发现,村民获取文化服务的主动性更高了。

为什么有时文化下乡变成一场“自嗨”?黄建国认为,这是由于缺乏统筹谋划,导致资源趋向“同质化”,形式越发“程式化”,老百姓自然也不喜欢。

为此,白水洋抓住关键一招:强化资源的整合。

一方面,该镇积极承接上级资源,用好文化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大使作用,让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才深入村居,带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另一方面,镇党委政府统筹各类本地资源,推动社区学校、老年大学、文联、文化礼堂等深度融合,注重发挥有一技之长的老党员、老干部、退伍老兵作用,强化村民文艺技能的培养。

近期,整合的触角还向同城资源延伸。该镇正在对接临海另一项非遗文化“缩山拳”,通过强强联手,希望重现黄沙狮子“舞武一体”别样魅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5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