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宁波各地立足一方水土,挖掘开发乡土资源,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壮大乡村优势产业。截至4月底,全市共有32个产品入选浙江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
新形势下,我市如何推动乡村“土、特、产”先行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共同富裕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昨天,象山西周的“十八象”共富工坊“95后”主理人郑开元正忙着盘点这一季笋团的销售量。经过测算,他惊喜地发现,从去年11月到现在,笋团的销售额已突破40万元。“这是西周的万亩竹林送给我们的礼物!”郑开元感慨。
徒步儒雅洋山区,扎入浩瀚竹海,将城市的喧嚣隔绝身后;游逛街市小巷,点一杯香气四溢的“竹咖啡”放松身心;造访乡村竹刻馆,体验一次耐人寻味的传统非遗竹刻……
坐拥近10万亩竹林的西周镇,是象山竹资源最丰富、竹文化最具特色的乡镇。近年来,西周因地制宜,推动竹产业迭代升级,涌现一批富有竞争力、生命力、吸引力的特色农业产品。
竹子“变身”记
竹产品的价值重塑
“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平民百姓,对竹子青睐有加,其背后象征的坚韧不屈、高洁清廉的品格,更是让竹制品身价一路“水涨船高”。
2018年9月,在竹刻领域造诣颇深的乡贤朱宏苏回到家乡儒雅洋村,创办简舍知秋竹刻馆,助力竹乡传统文化传承,其作品多为臂搁、笔筒、人物、扇骨、茶器、把件等。
在竹刻馆,朱宏苏展示了一款名为《蜗牛》的竹刻作品。这款高约15厘米的竹刻作品采用异形竹,经过蒸煮、晾晒、烘干后显得格外光滑圆润,竹梢位置被雕刻成一只缓缓爬坡的蜗牛,寓意坚韧不屈的精神。
“这款作品的原料收购价就260元,经过雕刻加工后可以卖6000元左右。”朱宏苏介绍,异形竹多为生长受到外力影响的竹子,造型独一无二、可遇不可求,价值大幅提升。
竹刻艺术家对竹原料的需求,在当地催生了一种职业——寻竹人,今年70岁的孙阿根便是其中一位老手。“去山上找竹子、竹根卖钱已经20年了,一年能赚七八万元。”阿根师傅说,相比在家务农,寻找竹子、竹根的工作能让他的收入成倍增长。
竹刻、竹根雕产业在西周不断发展壮大,让原本不值钱的竹子、竹根完成“华丽逆袭”。据统计,目前全镇有相关企业10余家,从业人员200余人,年产值达1500万元,产品远销近10个国家和地区。
吸睛又吸金
特色竹产品爆火“出圈”
竹筒咖啡、竹篮甜品……独到的竹巧思,让“陆家咖啡”的“竹”系饮品和甜品在社交媒体爆火“出圈”。
“陆家咖啡”深藏于西周镇上的一处民居,但“咖”香不怕巷子深,正逢午休时间,来这里购买咖啡的顾客络绎不绝。
“竹筒是从山上砍下来后趁新鲜加工打磨的,因此饮品里会有一股独特的清香,顾客都是回头客。”土生土长的西周姑娘陆玲莉是这家小店的老板,从小吃竹笋长大的她对家乡的竹子情感颇深。
这两年,她在自家咖啡馆推出的“竹”主题系列产品,为西周的竹文化再添“一把火”。
无独有偶,在竹上大做文章的还有陈华。他带领团队开发的“西瀛竹香”系列香薰,以竹筒为器具,配以天然香薰。引燃后,弥漫出的特有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竹林之中。
据介绍,“西瀛竹香”系列香薰含有西周官山、柴溪、湖边、夏叶、箬岭、儒雅洋等乡村的竹林元素,成为一款独具匠心的“竹”主题特色伴手礼,该产品曾获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原料变产品、产品成商品、商品变爆品”,通过竹相关的特色产品的精深加工,西周的竹产业逐渐从传统加工业向现代化特色产业迈进。
以竹为媒
写好“农旅融合”大文章
依托万亩竹林的自然风光,西周随处可见的竹林风景线、现代竹产业基地、竹林康养基地、竹林人家、翠竹长廊等,成为了独特风景线。
“以农带旅,以旅促农”,西周以生态为本底,绘出一条农旅融合的诗画共富路。
今年4月13日,象山(西周)第三届竹文化旅游季正式拉开帷幕,为期两个月。儒雅洋、涧溪张、芭蕉等村纷纷摆上文旅盛宴。
古村老宅,长廊笋宴,八方来客,人头攒动;乡村大舞台上,竹乡歌舞、民俗戏曲等表演热闹上演;“有竹生活”西瀛市集里,笋团、笋干、竹刻、竹编等乡土特色美食及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开幕当天,象西山区农家笋宴的接待量超5000人次,万余只笋团销售一空。
据了解,西周自2008年起举办竹笋节,后又提档升级为竹文化旅游季。“接下来,将持续发挥象西山海竹韵、历史建筑、民俗非遗等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不断升级特色文旅线路产品,结合后续各类农事活动,赋能乡村振兴、全域共富。”西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