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2月26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举行第九次全体会议,总结2024年工作,研究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
2024年是示范区建设五周年。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从会上获悉,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5年来,示范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累计推出154项制度创新成果,52项制度创新经验面向全国复制推广;中央区域办印发两批示范区改革授权事项清单;两省一市人大协同出台促进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并在三地同步施行;印发实施新一轮重大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加快推进方厅水院、沪苏嘉城际等180个重点项目建设。
持续深化制度创新,不断增强示范效应。聚焦重点领域,2024年新推出18项制度创新成果。规划管理领域,编制形成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技术指南、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导则(二期),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保护领域,推出全国首个从生物多样性角度评价的跨域生态环境质量技术标准,长三角试点区域排污权交易平台正式上线,推进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试点工作。要素流动领域,建立示范区人才跨区域申报、绿色服务认证联合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联合监管、跨区域统一的政府采购标准商品库等机制。公共服务领域,出台第五批6项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中央区域办指导示范区建立制度创新经验常态化总结推广工作机制,共发布生态环境、要素流动、规划管理、公共服务领域14项制度创新经验,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持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激活发展动能。方厅水院初具雏形,今年将竣工投入使用。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苏州南站通车运行,嘉善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加快建设。“轨道上的示范区”起势成型,沪苏湖高铁、上海轨交17号线西延伸工程建成投运。元荡实现23公里岸线的整体贯通,淀山湖岸线贯通工程一期加快推进。青浦云湖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长三角(苏州)汾湖智算中心、中国电信长三角国家枢纽嘉兴算力中心等项目持续加快建设。
持续抓好任务落实,不断凝聚建设合力。示范区理事会充分发挥重大事项决策平台作用,新修订完善理事会工作规则,建立理事会成员单位联络员机制,新增补7家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合力推动示范区建设重点工作成效明显。执委会强化自身建设,与两区一县持续深化党建联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等机制,定期会商、高效协同。两区一县各扬所长,在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长新公司勇当重任,在水乡客厅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示范区开发者联盟经再次扩围,成员总数达到76家,持续赋能示范区建设。
2025年,示范区建设如何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纵深推进一体化制度创新。聚焦规划管理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一体化制度创新。完善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机制,编制第二批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保障清单,按程序联合申报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推动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开展跨省域中高职贯通招生等。
二是加快推动区域功能开发。聚焦示范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功能开发,安排一批重要事项和重点项目。加快推动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积极争取示范区作为单独主体申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推动开通跨省域低空航线等。推动方厅水院、创智引擎、科创学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或开工建设。
三是全面增强优质资源配置能力。围绕人才、资金、经营主体等要素,进一步汇聚各方优质资源。研究将更多上海人才支持政策逐步向示范区延伸,编制示范区“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认定示范区“太浦英才”,有序推进示范区投资基金相关工作,完善示范区开发者联盟相关机制,进一步引导优质经营主体参与示范区建设。
四是加强经验总结推广。优化制度创新经验常态化总结推广工作机制,举办观摩培训班、专题调研交流等活动,加大推广力度。
五是强化实施保障。健全工作推进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跨域治理模式。召开高水平建设示范区工作推进会、示范区开发者大会暨全链接大会,持续推进中央和省级层面改革授权工作,开展“十五五”时期推动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点问题研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