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回应民生期盼,把握时代脉搏。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充分发挥县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建设成效,把强化党的领导作为持续深化医改的根本保证,持续改善优化医疗服务环境,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医”路前行,创优健康“服务圈”
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广大群众的共同追求。
如何推动医疗服务改革?创优健康“服务圈”。市委、市政府坚持统筹谋划,持续优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市委、市政府指导各县(市)将县委卫生健康工委作为县委派出机构,工委书记由分管“三医”工作的县领导兼任,卫健和医保主要负责同志任副书记,建立定期联席会商机制。加强行业党建指导力度和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在县委卫健工委的领导下,统筹推进综合医改重点工作。
从顶层设计开始谋划,启动优化县域医疗资源配置。
我市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契机,结合区位优势加强与长三角高精医疗机构协同合作。重点通过医院联建、专科联办、人才联通等方式,累计开展各类合作280余项。强化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十四五”期间,建设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02个,数量居全省前列;三级医院县级覆盖率86.3%。
聚焦构建县域医疗次中心,按照“机构分类设置、资源分类配置、发展分类考核”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将乡镇卫生院分为“综合型、医防型、公卫型”,并遴选9家综合型乡镇卫生院打造为县域内医疗次中心,各地财政加大倾斜投入,构建县域内合理有序就医新格局。
与此同时,我市还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内用药范围、网上采购、集中配送、药款支付、药学服务“五统一”管理模式。通过合理用药软件、药师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保障基层药物使用安全有效。实施智慧中药房建设,经市、县级医院药师会审后,由智慧中药房提供调配煎煮服务,并推出送药上门智慧延伸,实现中药饮片统一采购、调配、炮制、煎煮和配送服务。
“三医”协同,汇聚改革“源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为凝聚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我市坚持三医协同,提升改革合力,全力推动改革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以DRG支付方式为主,以中医药门诊适宜技术门诊按病种付费、基层医疗机构日间病床、精神病类按床日付费和肾透析类按病种付费为辅的“1+4”多元化复合式的支付方式改革思路,积极构建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新机制,其中门诊中医适宜技术按病种付费(13个中医病种)和基层医疗机构日间病床(设置6个中医病种)对中医予以强力扶持。
发挥医保支付引导作用。为进一步降低省外就医率,推出“同病同保障病组”和“扶持病组”。优选8个病组,以基层医疗机构治疗费用为标准,实施市域内同病同保障、推动分级诊疗;调整完善后确定18个DRG扶持病组(诊疗过程相对复杂、转外诊疗较多但本地有能力治疗的病种)实施倾斜支付政策。
发挥医保资金结余激励。规范医共体医保结余资金使用,其中30%用于激励医共体及医务人员,剩余70%用于医共体事业发展、改革试点建设和防范基金运行风险,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成立医疗服务价格工作专班,率先在全省规范全市医疗服务价格。2023年全市公立医院新增备案医疗服务价格22项、新增备案市场调节价医疗服务项目51项、上调医疗服务价格7项。
创新引领,提升民生“幸福感”
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举措驱动高质量发展。
我市始终坚持创新引领,紧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努力让群众享有高质量、有效率、能负担的医药服务,幸福感更强、满意度更高。
实施普通慢性病下沉基层。梳理整合基层普通慢性病患者用药目录,将牵头医院的普通慢性病门诊下沉至基层,并安排内科等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指导,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普通慢病药品品规从原先的20余种拓展到80种左右,有效缓解基层慢病患者就医购药困难。
发挥信息化赋能作用。全市16家公立医院数字影像调阅率达100%,5家公立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达四级以上,医学影像互联互通连通率居全省首位;城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位居全国第20位。实体化运行医共体医学影像、心电诊断、检验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实现“乡检查、县诊断”。
落实便民服务举措。实现医共体内住院患者上下转诊减免“门槛费”,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弹性开设午(晚)间门诊;推动各公立医院设立转诊会诊服务中心,将长三角名医专家引到本地坐诊服务;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开展“就医一件事”工作,整合医疗和医保的服务功能,持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