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贵池区清风街道东湖路社区开展“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志愿服务活动现场,志愿者在为居民检查听力。 记者 吴骏 摄
三月春风来,“雷锋”暖人心。从福利院儿童欢快的笑声,到输电塔下护鸟人专注的身影;从社区达人驿站此起彼伏的缝纫机声,到暖“新”驿站内托管孩童的琅琅书声……池州,这座滨江名城正以1586支志愿服务队、35万余个注册志愿者、2.67万个有效志愿服务项目、372万小时的爱心接力,构筑起一张覆盖全城、温暖人心的志愿服务网络。
今年3月5日,是全国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2024年以来,我市从制度建设、实践行动和协同合作等多维度精准发力,发动全市志愿服务组织聚焦居民群众需求,广泛开展环境保护、扶弱助残、济困解难、义务植树、卫生健康、文化惠民等多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在安徽省2024年度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中,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协会“护蕾1+2+1”福利院儿童心理关爱项目、青阳县芙蓉社区分别获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志愿服务社区;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省级以上志愿服务先进典型22个。在这片热土上,新时代雷锋精神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融入城市血脉,焕发时代生机。
制度创新激活“志愿基因”
“刘师傅,这个裤脚可以帮我改短点吗?”
“刘师傅,我的被套可以加个拉链吗?”
……
3月1日,在贵池区杏花村街道池口社区“达人驿站”里,60岁的缝纫达人刘晓秀正戴着老花镜,“哒哒”地踩着缝纫机为居民修补衣物。“刘师傅的手艺真是绝了!”居民赵娟感叹道。 这一场景,正是我市构建“12+N ” 主题志愿服务体系的生动缩影。2024年5月,该社区通过线上发布“招募令”,线下走访动员志愿者,“达人驿站”应运而生。这个由车库改造而成的便民空间,如今已成为社区治理的“活力枢纽”——79位涵盖法律、医疗、维修等领域的志愿“达人”轮流“坐诊”,提供30余项定制化服务。
“哐!”青阳县蓉城镇芙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玻璃门被推开,居民姚红熟门熟路地走进三楼的“雷锋超市”。“姚姐又来兑换啦?”工作人员王春华笑着接过她手中的“雷锋存折”,“您上个月参加夜间环境整治的3积分到账了,现在总共有85分呢。”
为推动雷锋精神在社区落地生根,2018年3月,该社区为志愿者专门制作“雷锋存折”,并创新开张“雷锋超市”。志愿者每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获得1个爱心积分;获得县级以上志愿服务表彰,加5个爱心积分;积分满20分,可以凭“雷锋存折”,到“雷锋超市”兑换相应分值的生活用品或回馈志愿服务。
“过去社区服务多以碎片化运作模式为主,各部门资源缺乏有效联动;如今通过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各部门资源像齿轮一样精准咬合,实现了高效协同运转。”该社区党委书记吴立梅说。
专业服务构筑“志愿品牌”
近日,在贵池区社会福利院, 10岁的孤残儿童小雨(化名)正坐在画架前,用蓝色颜料专注地涂抹“心中大树”,心理辅导教师李曼轻声引导:“每片叶子都是你的小愿望。”
这是我市“护蕾1+2+1”福利院儿童心理关爱项目的日常场景。自2020年起,该院联合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以“1名心理师+2名志愿者+1名儿童”的结对模式,为福利院儿童提供持续心理关爱。如今,参与项目的儿童心理健康测评优良率从47%跃升至83%,265名志愿者用专业与爱心,为孩子们构筑起情感联结的桥梁。
2024年寒假,在杏花村街道孔井社区,“骑手们”经历了另一种温暖— — 他们的子女背着书包走进暖“新”驿站,书包里装着的不只是寒假作业,更有志愿者精心设计的红色教育绘本和3D打印的鸟类模型。
“面向全市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子女,开设寒假托管班,托管服务时间7-14天不等,共有477人参与。”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托管班依托我市多个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暖“新”驿站等场地,开设作业辅导、红色教育、国学经典、创意手工等志愿服务。
那些在托管班触摸过人工鸟巢模型的孩子们或许不知道,他们手中的环保启蒙教具,正与15公里外输电塔上的“柔性护鸟装置”形成奇妙共振。这个形似鸟巢的金属结构,既能防止鸟类触电,又为它们提供筑巢空间。“过去我市每年有50多起输电线路涉鸟故障,近两年已经归零了。”国网池州供电公司“鸟线和谐 筑梦家园”护线爱鸟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自豪地说。
这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后,是志愿服务专业化、科技化的缩影。在电力线路附近加装护鸟挡板、仿真护鸟预警等装置;给铁塔上的鸟巢搭建“导粪板”,防止粪便掉落在设备上……自2016年项目启动以来,累计救助珍稀鸟类132只,守护杆塔鸟巢391个,呵护新生幼鸟1500余只,获得6项发明专利,先后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全国品牌故事大赛一等奖、全国母亲河奖之绿色项目奖等多项荣誉。
多元共治注入“志愿动能”
在贵池区长岗社区,“红桑榆志愿服务队”领头人——72岁的退休教师章金富成了远近闻名的“调解明星”。面对邻里纠纷,他总能用“土办法”化解矛盾:“老王家媳妇和婆婆拌嘴,我就请她们一起包饺子;楼上楼下噪音大,我带他们去公园散心。”当两户居民因宅基地界限争执不下时,他搬出族谱查证,又请来测绘志愿者用无人机航拍定界,既守住“老理儿”又讲清“新法”。
如今,这支由10余名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队伍已发展至近30人,年均化解纠纷180余起。“我们不是‘和事佬’,而是社区治理的‘传感器’。”章金富说。
“长岗社区是一个‘村改居’的社区,居民之间大多沾亲带故,相互知根知底,老同志拥有一定群众基础,他们出面,居民们能够放下心理防线,平心静气地沟通问题。”该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丽芬坦言,这支队伍不仅擅长矛盾调解,在志愿服务、政策宣传等社区工作中也是冲锋在前,该社区还选聘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担任楼栋长,将这股“银色力量”融入基层治理。
这种“老经验+新方法”的治理模式,在池州遍地开花。东至县尧舜社区的“楼帮帮”红色速办队,整合大党委班子成员、网格员等力量,创新推出“企业呼·小助应”机制,仅2024年就开展政策宣讲、助企纾困等服务20余次,募集助学资金20余万元。
而依托“新朋友议事会”,外卖骑手们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参与者”——暴雨天主动巡查积水路段,接单间隙参与电瓶车安全宣传,发现隐患及时上报… …
“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城市的‘过客’,现在成了‘主人’。”外卖骑手李浩然说。这种“双向奔赴”的关系,正是我市探索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活动30余次。
在该社区的“春雨社工之家”,志愿者秦慧正在整理帮扶档案。通过“社工+志愿者+政府购买”模式,大大小小的社工与志愿者全方位有效对接不同需求的困难群众,如重病重残人员、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类别化、定制化的救助帮扶志愿服务。
“上周我们发现独居老人张奶奶家煤气泄漏,志愿者15分钟就赶到现场!”秦慧展示着手机上的应急帮扶记录。这种“精准识别—快速响应—持续跟踪”的机制,让志愿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从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到专业服务的深耕细作,再到多元共治的生动实践,我市正以雷锋精神为魂,以民生需求为锚,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文明实践体系。当35万志愿者如同繁星点亮夜空,当2.67万个服务项目如同春雨滋润大地,这座文明城市正在用手心相连的温度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