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推进生境花园建设,专门腾出空间,营造适宜生态环境“招蜂引蝶” 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一个全新的课题随之而来:我们如何与受吸引“进城”的野生动物相处。近年来,上海一些小区的居民一度因为与貉等野生动物做了邻居而烦恼,甚至由于缺乏了解而和它们产生摩擦。
但有些小区却反其道而行,专门腾出一片空间,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来“招蜂引蝶”。这种空间被称作“生境花园”。
生境花园是指具有生物栖息环境功能的花园,围绕五大原则(使用本土植物,杜绝外来入侵植物,丰富植物群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辅助的食物、水源或庇护所),将“生境”与“花园”融合在一起。
在长宁区的金菊小区内部,修葺一新的周家浜滨水步道将居民引入了一座秘境——占地1600平方米的新森生境花园上个月刚刚建成,微型森林与雨水汇积而成的小溪相映成趣,不仅吸引居民,还吸引了各种小鸟前来一探究竟。
刘四居委会党总支书记蒋耀琪介绍,新森生境花园在打造时下足了功夫。例如,设置林下小池与旱溪,在保证排水通畅的情况下,留住更多雨水,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易获取的水源;四季开花的果蔬既能养眼,让居民四季有花可赏,又能“养胃”——为一些特定种类的传粉昆虫提供果腹的蜜源;冬天火棘、枸骨等鸟嗜植物的残留果实,让鸟儿在食源匮乏的冬季填饱肚子;解决了吃喝问题,花园里还有枯枝落叶、残砖废瓦搭成的“昆虫旅馆”,让自然精灵们有了栖身之所。
“所有设计都充分尊重花园原来的生态基底。”蒋耀琪表示,新森生境花园的前身是小区内郁闭的绿地,因为紧邻周家浜河道,常见白头鹎、乌鸫、麻雀、北红尾鸲等鸟类出没于此。但因为中下层光照不足,且蜜源植物、鸟嗜植物的种类与季节性分布不足,留不住虫儿和鸟儿,新森生境花园设计建设时,就有的放矢,补齐上述短板,打造成“鸟类友好、亲近社区的城市森林”。
生境花园既是城市大型生态板块之间的“踏脚石”,也是社区的“沉浸式”绿色自治载体。
长宁区整合了社区居民、街道居委、设计师、建设方、专业机构等多方力量,形成生境花园工作团队,将大家的美好设想转化成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案。在设计阶段,长宁区通过调查问卷、投票评选等方式,让居民充分参与。在建设阶段,部分社区选出党员志愿者作为“居民监理”,监督生境花园整个施工过程。生境花园建成后,社区志愿者成为运维的核心力量,推进日常管理、动植物观测、设施维护、公共活动策划等各项工作。
据统计,目前长宁区50%的社区生境花园已与周边中小学共建,学校把自然课程开到社区里。部分社区还以生境花园建设为契机,凝聚社区居民,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截至2023年底,长宁区已建成24座社区级生境花园,分布在21个老旧小区、2座中小学、1座商业设施内,建成总面积为1.53万平方米。经持续监测,这些生境花园及周边区域昆虫、鸟类的种类明显增加,有效提升了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今年,长宁区还将完成3座社区生境花园建设,预计“十四五”期间将建成至少30座生境花园。(记者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