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隋唐宋元时期的安徽,那就是“繁荣”。
历史学家这样评价这一时期的安徽文明:以大运河为代表的水陆交通发达,带动了安徽及东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发端。
大运河安徽段除泗县段运河故道有水外,其余尽皆湮没。
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从开凿、兴盛、衰败到湮没,多种地域文化繁荣交汇,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蕴含其中。
这是一条交流之河,连接“路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通道。这也是一条漕运之河,从隋代到清朝中期,大运河伴随着漕运,走过了千年辉煌,是驱动大宗商品运输的南北大通道。
这还是一条瓷器之河,以瓷器为代表的商贸往来繁荣。
寿州窑、繁昌窑、萧窑等为代表的安徽地方窑口,兼收并蓄,在生产技术、器形装饰等方面呈现了融冶南北于一处的历史风貌,芜湖繁昌窑成为中国北瓷南移的第一站,从窑场附近的峨溪河可通往长江,再通过隋唐大运河南下北上,南北方制瓷技术在碰撞中进行交流融合,与定窑、越窑作为同一品级的外销瓷,最终成为长江下游“独一份”的青白瓷窑系。
宿州市博物馆内瓷器
这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大运河在隋开凿以后,唐宋时期连接江南经济中心,另外一端连接政治中心,南来北往大量的文人墨客游历、经过大运河,给沿线城市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独特文化。
安徽文房四宝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在唐宋时期,以紫毫、鸡距等为代表的宣笔盛名天下;宋时,徽商崛起,徽州的经济和文化开始对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空前多元、开放、包容。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事迹广为流传,影响至今,涵养了包公廉洁文化;从李白的《赠汪伦》到王安石的《汤坑泉》、苏轼的《孙莘老移庐州》……历史上诸多文学大家都曾为安徽挥毫泼墨。